《潼关》教案

2024-02-02 04:48:3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潼关》教案》,欢迎阅读!
潼关,教案

课时: 72 课题: 《潼关》 任课教师 欧阳洁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1.查找资料,了解谭嗣同的历史事迹和本文写作背景。 2.结合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字典,疏通诗意。

感知少年谭嗣同 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价值观

教学重点 结合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字典,疏通诗意。

教学难点 感知少年谭嗣同 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读与点拨相结合法 、探究拓展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课中

教学活动

反思

一、背景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

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

欣然下笔,遂有此诗。 二、作者关

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 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

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

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

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

政。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

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

之一。

三、诗意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终古:久远 cù:簇拥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束:拘束 由诗入境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



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四、小组合作 探究诗歌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修辞关】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

1


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

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情感关】

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五、拓展延伸 感知作者

人物典故 ——剑胆琴心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 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五、名人评价

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 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

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潼关

潼关 谭嗣同

板书设计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教学反思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98058dd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6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