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联想》作文指导

2022-05-25 00:49: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水的联想》作文指导》,欢迎阅读!
作文指导,联想

《水的联想》为题作文指导以及学生优秀作文示例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水,滋润万物,是生命之源;

暴雨倾盆,江河泛滥,也会带来灾难。 水,看似柔弱,却能把坚石滴穿;

水,演绎出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流淌着古往今来多少悲欢。„„

请以“水的联想”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设计的20个角度如下:1、水的形态;2、滴水石穿;3、海纳百川;4、水流不断向前;5、波涛动荡起伏不定;6、海浪拍打岩石;7、池塘逐渐干枯;8、瀑布从峭壁上一跃而下;9、水的形成过程;10、水的作用;11、一滴水也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12、水晶莹清澈;13、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不干涸;14、载舟覆舟;15、水往低处流;16、冲破堤岸泛滥成灾;17、流水不腐;18、装进什么容器就呈现什么形状;19、水能溶解多种物质;20水的经历。经过学生的讨论、教师的点拨,形成了以下成果:

1、从水的形态展开联想,水有晶莹的水滴,也有汩汩的清泉,也有潺潺的小溪,还有辽阔的海洋。联想到人有各种各样的性格,不同性格的人组成了人类社会。 2、由滴水穿石,联想到学贵有恒,学贵有专。

3、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联想到善于接纳别人、虚怀若谷才能壮大自己。 4、由水流不断向前,奔腾不息,联想到人生应积极进取,人生应不断追求。 5、由波涛动荡,起伏不定联想到人生有起有落,要正确对待成败得失。

6、由海浪拍打岩石联想到为人不可太刚,刚者易折,以柔克刚,刚柔相济。

7、由湖泊、沼泽、池塘安于平静而逐渐干枯联想到人生不能只追求安稳。

8由瀑布从峭壁上一跃而下联想到人生不应在平坦中徜徉,越是遭受挫折,越要放声高歌。纵然碰上一百次崖壁,拐上一千道弯,跌上一万个跟头,目标不变,信念永恒。

9、从水的形成过程看,由高山上的雪,融化成水,蒸腾成水汽,变幻成不同形态的云,最后又变成雨落到地面。一滴水的形成要经过多方面的酝酿,一个人的一生也必须经历种种艰难曲折的过程才会成熟。

10、从水的作用看,能滋润万物,那么人也要像水一样,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11、一滴水也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明智的人要善于以小见大,以所见知所不见。 12、水晶莹清澈,好人一生平安,心灵纯洁、晶莹剔透的人,最终能有七彩的人生。 13、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不干涸,一个人只有投身于社会才能拥有自我。 14、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作为领导者,要取信于民,依靠民众。 15、水往低处流,人类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否则会自食恶果。

16、水能冲破堤岸,泛滥成灾,人类如果不加约束,只想得到彻底的自由,一定会害己害人害社会。

17、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18从水的性质联想,水装进什么容器就呈现什么形状,为人处事应随和,富于变化。但是,从反面来看,也可以看作是见风使舵,这种为人处事的方法和态度又是大多数人所鄙视的。 19、水能溶解多种物质,做人要有博大宽容的胸怀,这样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种种不平、不公,化解怨愤。

20从水的经历看,高山的雪水,穿越悬崖峭壁,经过层沙积土,有巉岩阻挡,有暴风雷霆,但也有芳草斜阳,夹岸桃花。我们的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快乐中要感谢生命,痛苦时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让人兴奋,痛苦又何尝不美丽?


【解析】当然这些成果是集体的智慧,在考场短时间内,若能够漫想到三、四个方面,尽管有的未必妥当,但有了这几个素材或切入角度,选择其中几个或一个开拓挖掘,也可以写成一篇文章。生活、阅读、教材、课堂是素材的源头活水,对多数学生而言,并不是积累的素材不够用,而是没有激活大脑里的素材库。所以,漫想过程就是调动积累的过程。

例文一、《水的联想》



如果没有屈原,我们不会记得汨罗江;如果没有项羽,我们也不会记得乌江。 三闾大夫胸怀治国的宏图,却因他的崔嵬切云、陆离长铗而屡遭流放。怀瑾握瑜的节操、上下求索的志行,终于积淀成他的传世之作《离骚》。在一个白露横江的清晨,郢都被攻破的消息传到了汨罗江畔,将诗人对楚王室的最后一线希望化为泡影。于是,诗人万念俱寂,抱憾投江。

西楚霸王无疑是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英雄之一。面对汉军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使“力拔山兮气盖世”,又能奈何?“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于是,项王喟然长叹,自刎乌江。



即使没有徐志摩,我们也会知道康河和拜伦潭;即使没有严子陵,王维和李白也会让我们知道青溪。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样的诗句是我见过的关于水的柔美的最令人心旌摇荡的描述。夕阳下的拜伦潭边,一位东方的朝圣者结识了一位西文先哲。康河是风景的胜地,更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能让王维仰视的人绝对不多,而能让李白寻访的名士就更少。可是因为严子陵,他们都来到了青溪。中国文人的真正逍遥是否源于庄子或陶潜并不重要,但严子陵无疑是一位真正的隐士,是中国文化史上文人出世思想的一次升华。于是,独领诗画风骚的摩诘在青溪畔徜徉吟唱,历遍名山大川的太白在青溪畔流连忘返。



咆哮的黄河边,两双粗壮有力的大手紧紧的握在一起。炎黄的盟约在鸿蒙的部落久久回荡,华夏的根也被浸染成黄色。 大江浊浪上,羽扇挥起东风,烧红了半壁江山。华容道上酾酒临江的枭雄扬起漫天尘土。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鼎立终至江山一统。

海峡两岸,白浪排空,“三通”心桥已架,叶落归根呼声日高,此情切待成追忆,何日彩云归?

于是,在历史的轮回里,在血与火的印记里,在现实与梦想的期盼中,我的思绪随着那一江春水滚滚的流淌,流淌„„

【教师点评】作者的思绪随着那潺潺流水,溯回了历史,浸入了现实,更流向了未来。水是一种文化,水是一缕情思,水中凝结着血与火的印记,水中昭示着历史的轮回。也许,作者风行水上的飘飞思绪、富含底蕴的人文情怀,饱蘸浓情的诗化文笔,又赋予了水的另一种诠释。

例文二、《水的联想》

三千多年前,一位智者立于江畔,茫茫大江怒涛卷雪,奔腾东流。于是发出了“逝者如

斯夫”的感叹。从此,这一泓江水便与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哪儿找不到它的身影?《诗经关睢》中,屈子《离骚》中;李白的狂歌中,苏轼的豪放中;小谢的如练澄江中,清照的流水落红中„„

凄美!后主凭栏,姜夔欲寄,它幻化为绵绵的细雨,如丝,牵动着脆弱的心弦。


雄浑!杜甫登台,润之击浪,它幻化为滚滚的波涛,如火,熔铸着激壮的豪情。 寂寞!贺铸临亭,柳永醉卧,它幻化为潺潺的流水,如风,飘零着翻飞的落红。

苍茫!若虚春江独立,东坡揽舟放歌,“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诗句,曾牵动着多少人的袅袅情思。

一路奔涌,它消逝了湘君踏歌劲舞的激情,屈子抱憾投江的嫉愤,王勃光华四溢的才气。

一路低徊,它捎走了渊明的梦幻,乐天的谪恨,以及闻一多面对一潭死水的无奈。 一路东逝,化为泪,将离愁点染得凄凄惨惨;化为血,将豪气勃发得潇潇洒洒;化为酒,将人生酝酿得蓬蓬勃勃。

柔情似水,离愁似水,相思是水,女人是水。甚至康有为那剂医治大清疾症的良药也要以泪为引,以血为方。

大江东去,雄浑一族;小桥流水,婉约一派。滴泉飞瀑,柔波惊涛,一如夜空中闪烁的星月,都只是表面的点缀,而隐匿在深邃的夜暮后的,则是浩瀚的寰宇,它积淀着绵延的追忆,也翻滚着无尽的遐思„„

立于水边,转过身来,你已是水。

【教师点评】文章汲取着五千年文化的滋养,流淌着历代文人墨客的情思,文思飞动,大气磅礴,激昂处似排山倒海,一泻千里;舒缓处如行云流水,俊逸洒脱。将文化散文的特质演绎得淋漓尽致。

例文三、《水的联想》

雨一滴滴地打在窗上,汇成一道道水柱,透过玻璃,外面迷离一片,已成了水的世界,我的心也随着水的涟漪渐渐地荡漾开去。

水恰似多情的女子,一笑一颦间便透露着种种情致。柔情似水,水是温柔的化身,水的柔美多见于江南的烟雨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水正是以它的温柔多情才孕育出华夏源远流长的水文化。

水是离愁的化身。自古多少文人寄情于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掬起一捧水,便能嗅到了那挥之不去的愁思。

水又蕴蓄着不尽的等待和无奈,仰望星空,牛郎、织女也只能面对着迢迢银汉兴叹不已,悲流水之无情,怅佳期之如梦。

水是世间最富于变化的事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转瞬间,它又“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你是否为水如此奇妙的变化而叹服!

水是有灵性的,当你善待它时,它能化作甘霖,降临人间,滋润万物;当你虐待它时,它也能变成猛兽,破堤而出,吞噬生灵。

窗外,雨依旧在下,已看不清外面的世界,我闭上眼,静听着外面空灵的雨声。

水本无情,有情的是人,但我却愿融入这片水中,任它涤去心灵的尘垢。 我愿化作水中的一条小鱼,尽情嬉戏在澈透的水底。 我愿化作水中的一颗卵石,尽情沐浴在清冽的山涧。 我愿化作水中的一朵浪花,尽情欢笑在母亲的怀中。

【教师点评】作者把自己融过了水的世界,去静观烟波浩淼,去聆听细雨淅沥,去触摸那转瞬即逝的思绪,去感悟那变幻莫测的空灵。清新的文笔,飘忽的文思,四溢的文采,把水的灵性、水的情韵点染得摇曳多姿。

高考作文要真正做到“故、事、新、编”

近几年来,在话题作文的高考命题框架下,“故事新编”类作文很受考生钟情,但笔者高考阅卷中发现,一些考生对这类文章的写法并没很好地掌握。所以特在此简要介绍。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9f0b3e1b8f67c1cfad6b82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