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2022-08-04 20:31:3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震中,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表

章节名称

地震中的父与子

计划学时

2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学习内容分析 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

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挠,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就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学习者分析

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在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过程与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学习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解决措施:1、创设问题情境 有许多孩子不知道地震带来的危害,所以文中刚开始就从唐山大地震的一小段开始,渲染整个课堂的气氛 2示范读 学生可以边听专家示范读,然后自己模仿读,只有感情表达到位,才能够理解父爱的伟大

学习难点:理解文中出现了三次“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以及“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的紧紧拥抱在一起”这两句话的含义。

解决措施:1、借助对话的形式,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感悟每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时父亲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每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时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特点

3、小组合作讨论为什么称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语文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用人格砥砺人格语文。只有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才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

教学设计思路

净的底色。因此,我设计本科主要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去阅读这篇文章,在读中感悟文中思想,在读中升华自己的情感。 依据的理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学生要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并提语文是实践性学科,要不断的阅读,在读中陶冶自己的情感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示范朗读 重点分析父亲的外貌、动作等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学习水平

媒体内容和形式 视频动画 音频 图片

使用方法 使用效果

熏陶学生的情感 播放《唐山大地震》片段 朗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利用多个图片进行对话



所有时间 教师活动 5分钟

放映电影片段

学生活动 观看电影片段,

危害

设计意图 片段,学生危害,并且 使文,有利于作探 合作探究,使而变化

观看《唐山大地 震》片段 激情

的中心思想 探究

重点理解“不论 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探究 以及“这对了不

起的父与子,抱在了一起”

5分钟

教师放课文示范朗读,并提问“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读,仔细想并总结故事情节



20分钟

1快速阅读,那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别出现了几次? 2出现第一次时,小组交流父亲的语言,外貌及心理 3模拟第二次出现的场景,虚设对话,理解情

4、通过第三次的出现,我们心目中的阿曼达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1、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并找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2、在小组内合各种心理变化 3、同学们之间想象场景,有感情的对话

4、认真思考,敢,舍己为人的的朗读出来 的语言,写一段小作文

体会父爱 话练习 探究

5分钟

老师拓展延伸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什么?说些什么?

的想象力,结束,但情




课堂 教学 流程

观看《唐山大地震》片段 听课文示范朗读 分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体会父爱,写话练习

(一)教学思路体现了“一条主线,两个场景”。条理清楚,令人一目了然,突出了教学重点。“一条主线”就是感悟父亲的了不起。“两个场景就是”:一是别人劝阻父亲别挖的场景;二是父亲奋力挖掘38小时的场景。

(二)充分引导了孩子们读,让同学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时有层次感,有目的性。例如在重点段12自然段中,我先引导孩子们读出父亲的累,然后通过想象写话,让同学们带着想象读,读出感受。接着当学生明白父亲之所以能坚持,是因为心中有一个永恒的承诺,有希望,又要同学们带着希望去读。在课堂上我采取了多种方式读,有评价读、范读、想象画面读、引读,齐读等形式,在层层推进的朗读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从学生的朗读中我可以感受到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在不断升华。

(三)注重了学生的自读感悟,我让学生边读边写批画;抓住重点词语,重点段落去理解课文,渗透了学法的指导。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进行句子的对比,体会写作特点等语言文字训练,使课堂教学比较扎实有效。

(四)贯穿了读写结合,给学生们练笔的机会。在这节课中,我进行了“想象写话”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同学们更深地走进父亲,情不自禁地感动于父亲的了不起。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了我的不足:

1)教学时间紧,学生自学时间偏短,写话时间、交流感悟的时间也偏少。 2)在教学中,我面带笑容,与文章那分深沉的基调不太协调。 3)课堂气氛不太活跃,学生的情绪没带动起来。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a95bbcd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a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