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学设计

2022-03-25 03:14: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木兰诗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木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词语读音。

唧唧 机杼 军帖 可汗 鞍鞯 辔头 溅溅 燕山 胡骑 啾啾戎机 朔气 金柝 策勋 阿姊 红妆 霍霍 帖花黄

2. 诵读课文,抓住故事情节,品味富有情味的诗歌语言,体会木兰形象及其意义。 3. 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在品读过程中,通过再创造来使木兰的形象更加丰满。

4. 体会木兰形象的特点,更加热爱我国古代文化,继承中华民族无私质朴、英勇无畏的传

统。 教学重点

1. 把握情节,品读木兰形象的魅力。 2. 多方面理解民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木兰形象的把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国迪斯尼公司曾投巨资将中国的花木兰搬上了卡通银幕,轰动了世界,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这个英勇而美丽的奇女子。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可她到底凭借什么魅力,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以至于风靡世界呢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在花木兰故事的最早来源《木兰诗》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学生交流预习内容,关于作品出处、北朝民歌知识、《木兰诗》产生的时代背景等。 1.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它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2. 一般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北魏统治期间(386557)。当时北魏曾与北方的柔然

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交战地点。

3. 北魏是鲜卑族人建立的政权,鲜卑族当时已经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

子”,又称“可汗”。

4. 北魏末期时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实行“府兵制”,应征从军的人须自备鞍马、弓箭

等物品,因此诗中有“东市买骏马”等。 二、诵读课文

采取散读、指名分节读等方式,进行字词正音、语句质疑等。 三、概括情节

这是一首极富传奇色彩的叙事诗,它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请你围绕故事,说说从中读出了怎样的情节,并加以精练地概括。 (第13自然段)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4自然段)十年征战 (第56自然段)凯旋而归 (第7自然段)附文赞颂 四、朗读、品味语言的情味 1. 朗读第一部分。

1)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抓住“叹息”“无所思”“无所忆”体会木兰的神情、心理的变化,与家人关切的神态动作,展示她与亲人的密切关系。

2)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一节,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体会木兰的形象特点。

3)“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两个诗句,一面是亲情,一面是战情;一面是思家之情,一面是卫国之情。木兰毅然服从了后者,勇敢地奔赴前方。爷娘唤女的亲切、


关怀、熟悉的声音与黄河水声、胡骑鸣叫声的陌生、凄厉、可怕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反映了木兰复杂、矛盾的心情。“黄河流水鸣溅溅”写自然环境的严酷,“燕山胡骑鸣啾啾”写战争环境的严峻。

2. 朗读第二部分。

体会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通过两处侧面描写,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萃的战斗英雄。木兰的英雄形象就变得更加鲜明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aee20b6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9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