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学设计

2022-08-28 10:08:4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木兰诗》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木兰,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作用。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孝顺父母。 教学重点: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的表现作用。 教学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6)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 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20)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 ――― 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 ――― 十年征 第三部分(56段) ――― 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 ――― 结尾附文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12)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e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3、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 从军缘由 ——详写 出征前的准备 ——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 ——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 略写英雄气慨 旋辞官 ——详写 家人迎接 ——详写 木兰改装 ——详写 作用: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4、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四、体验反思, 互动释疑(6) 1、体验反思:

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归纳) 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2、互动释疑:

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复述表演,走近木兰(10)

学生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可片段),并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试着表演,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六、总结存储,拓展延伸(26) 1、总结存储: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和会见亲人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十年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2、拓展延伸(10)

①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②完成练习册的练习 ③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3课外探究:(这些难度较大,可随学生兴趣进行。(10)

①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②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③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④我对木兰的新看法

⑤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⑥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板书设计:

木兰诗

双兔为喻 谨慎机警

——巾帼英雄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 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教后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教学观念突破传统,适时创新

2、教学环节设计新颖时尚,符合学生心理

3、教师教态亲切自然,处理问题较灵活 二、不足之处

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没有很好兼顾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728e763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3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