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生借书说

2023-04-18 12:03: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黄生借书说》,欢迎阅读!
黄生借书说

青浦区基于“绿色指标”的初中语文新课堂实践研讨活动

《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

青浦一中 刘霞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课文内容,积累常用文言字词。

2、了解本文运用对比、举例论证的方法及严密的结构,体会文章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懂得有书必须认真读的道理,培养勤奋好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句;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

2难点:了解本文严密的论证结构,体会文章情理交融的特点,培养勤奋好学的习惯。 说明:本文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差就却步不前。作者认为,只要有志向,有决心,不利的条件反而能够催人奋进,取得意外的成就;同时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滋生贪图安逸、不求进步的恶习,要珍惜时间,珍惜良好的学习条件,好好读书。

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先晓之以理,并从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不同心理角度作对比,做到有理有据。为了进一步强调中心,使文章具有感染力,作者又联系自己的具体实践,从正反两面谈了“通籍”前后读书迥然相异的情况,言辞中肯,令人深思。最后作者又发出“生固幸而遇予乎”的感慨,对黄生的爱护和期望之情溢于言表,充分体现了一个长者的态度。这样就能做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让人体会情理交融的写作特点。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文言知识,能够在预学时基本完成文章的词句疏通;而他们对议论文是比较陌生的,而文言议论文则增加了他们的学习难度。所以,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去落实重点内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疑激趣

多媒体展示学生读书途径的情况调查表,激发学生探究图标呈现出的现象,营造氛围,导入新课:如果你爱读书,又无力大量购买书时,你会怎么办?(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借书”)借书读是多读书的好办法。借书读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清朝学者袁枚的文章《黄生借书说》,去探一探他对借书读有什么看法,借书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说明:爱读书的人大都买不起书,买得起书的人大都不读书,从古至今大抵如此。调查学生读书来源,会发现爱读书的孩子很多需要去借书来读。借书读是多读书的好办法。那么,借书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通过这样的调查和引导,引入本课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知文言——词句相通 1、作者的相关常识


青浦区基于“绿色指标”的初中语文新课堂实践研讨活动

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随园主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著有诗歌评论集《随园诗话》

2、文体知识及解题

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可以记叙事物,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议论。

2)标题“黄生借书说”的意思是

3学生代表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心译课文。疑惑处做好记号,大班交流时提出。

明确:“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等等。 说明: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是了解文言,积累常用的文言知识,基本能准确翻译课文。为后面品析文意做铺垫。疑难处质疑,同学之间互帮互助解决,培养他们的质疑、合作精神。

三、品文意——情理交融

1、请大家快速浏览文章,想想作者对借书读书有什么看法?他写这篇“说”的目的是什么? (用文章原句回答)

明确:作者“借书读书”的看法是“书非借不能读”;目的是“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1段缘事而发,引出议论;2——3段阐述观点;4-5段提出希望,点明目的。

说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2作者在阐述他的观点和目的时,结构严密,语言生动,可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结合原文分析)

学生散读2-4段,边读边圈划批注说理的语句,然后六人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展示,若有疑问,及时提出。

明确: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先晓之以理,并从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不同心理角度作对比,做到有理有据。为了进一步强调中心,使文章具有感染力,作者又联系自己的具体实践,从正反两面谈了“通籍”前后读书迥然相异的情况,言辞中肯,令人深思。最后作者又发出“生固幸而遇予乎”的感慨,对黄生的爱护和期望之情溢于言表,充分体现了一个长者的态度。这样就能做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

3、齐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课文以社会实例和作者自己的读书经历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黄生及青年人要珍惜大好的学习条件,发奋读书。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的习惯,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分析理解能力。同时,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激发学生情感上的认同。最后训练概括和归纳能力。 四、懂读书——文道合一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b6fb1c6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2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