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篓老师

2022-12-01 22:13: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背篓老师》,欢迎阅读!
背篓,老师

背篓老师

作者:暂无

来源:《家教世界·创新阅读》 2013年第7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江柳村,每天早上和傍晚,总有一位衣着朴素的中年男子背着竹背篓,领着一群低年级学生,小心翼翼地在山间小道上行走着,他的背篓里装满了孩子们的书包。他就是翁江小学唯一的老师,被称为“背篓老师”的余启贵。

从和平乡到江柳村翁江小学有33 公里的路程,在环山而建的碎石子路上,时而还会看到“小心塌方”的警示牌。越过几座高山之后,在一片层次分明的梯田之间,出现了一块难得平坦的小空地,一栋两层的小木楼,一根升着五星红旗的木杆,翁江小学就蜗居在这大山坳里。

余启贵介绍说,目前翁江小学分两个教学班,一年级有15 名学生,学前班有8 名学生。这些孩子在这里读完二年级之后,会转到和平乡完小继续他们的学业。

在上个世纪90 年代的江柳村,读过高中的余启贵在村民的眼里算是了不起的“文化人”。1990 年,22 岁的余启贵被村支书推荐到了江柳村完小(即现在的翁江小学)当代课老师,这一干就是10 年。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00年他被县里聘为正式教师,调往其他乡镇任教。

几年来,翁江小学老师换了一个又一个,想到家乡孩子们的上学问题,他有些忧心,“本地的老师如果不为当地的教育事业服务,都奔着优越的条件走了,作为一个老师,我觉得对不起乡亲们。尤其是低年级的教育,越是薄弱的就越应该抓好”。抱着这样的想法,2008 年,他毅然提出调回翁江小学,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尽一份力。

老师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可在江柳村里,余启贵却不得不变成学生的“第二家长”,不仅要教书,还要接送孩子们上下学,给孩子们做午餐。

大多数孩子的家长已经远离家乡出外打工,家里只有奶奶或者爷爷,而最远的冲头组离小学有差不多3公里路程。平时,余启贵都会将孩子送到半路,然后由孩子们的家长来接,但有的时候天气太恶劣,一些孩子没人来接,余启贵就会一个一个地把孩子们安全送回家才离开。

在当地,背篓是最普遍的一种运输工具。山路迢迢,书包又沉,余启贵就把孩子们的书包都放在背篓里;有的五六岁的孩子走不动了,越走越慢,余启贵索性把书包拿出来让孩子们各自背着,然后把走不动的孩子放在背篓里。有时去给学生们买菜,他也是用背篓背回来。

自从2012 年国家实行学生“营养午餐”政策后,翁江小学也建起了食堂,而这个食堂就设在了余启贵的办公室里。余启贵也多了一项工作,给孩子们做午餐。

“营养午餐执行以后,学生好了,老师就苦了。但是没办法,为了学生,我们老师累一点也值得,习惯了也就好了。”在这间10 平方米的小房间里,一边的桌子上整齐地放着已经改好的试卷,而另一边的长桌上则放着高压锅、砧板、炒菜锅等用具,还在解冻的猪肉和洗好的青菜都放在盆子里,等着余启贵“料理”。

一下课,余启贵先打开学校广播,播起了加减法和乘法口诀,给学生们加深学习印象,然后他才有空钻进厨房里煮饭做菜。午餐做好后,学生们排队打好饭,端着碗在操场上大口大口地吃起来,而余启贵总是最后一个端起碗吃饭的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ba7ca2367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6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