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心灵和睦人间——浅谈佛教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2023-01-22 08:23: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净化心灵和睦人间——浅谈佛教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欢迎阅读!
佛教,和睦,净化,人间,意义

净化心灵和睦人间——浅谈佛教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作者:郭保平

来源:《文物世界》 2011年第4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山西是全国佛教遗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有五台山、玄中寺、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以及遍布全省各地的斑斓多姿的佛教建筑、雕刻、绘画等等。这其中,天龙山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壮美的峰林地貌闻名遐迩,为传播中国佛教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佛教旅游文化是我国核心旅游文化之一。然而,在旅游业发展的实践中,由于人们对佛教文化存在模糊认识,导致许多人把佛教文化等同为佛教旅游文化。笔者在天龙山文物保管所工作多年,常常看到佛教文化背后真正的人文关怀精神和人生指导意义却被许多人忽视和误解的现象,甚至有人认为佛教是在人们看破红尘、事业失败、穷途末路之后才落发为僧的消极选择。其实,佛教并不消极,它是教育人们以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真相,把握人生方向并告诉人们在人生道路上,如何放下心中的迷惘轻装上阵开拓进取。

一、实践“八正道”[1],给自己最好的照顾和滋养。

幸福生活的基础是什么?就根本而言,幸福一定要建立在正确、正当的原则基础之上。而佛教的“八正道”就是通过对自我的严格要求而使身心得到健康、开启觉悟获得智慧,最终达到智慧、光明幸福的人生境界。

1. 正见:正确的见解。对事物的真正了解。很多时候,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却仍然会自以为是地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因此,正见就是要确确实实地分析了解,不可以浅尝辄止。

2. 正思维:正确的思维。用理智来决定我们所追求的正确目标。如果目标是错的,那么一切都是错的。人与社会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不恰当的方法可能会恶化这种关系,使我们与愿望背道而驰。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通过利人来利己,这样,我们不仅化解了一路上的许多障碍,而且还能得到许多帮助。

3. 正语:正确的语言。言为心声,而不恰当的说话方式却容易造成别人的误解和怀疑。因此,人们有必要培养平静、诚恳的说话习惯:不说谎话、不造谣生事、不尖酸刻薄、不讲一些无意义的、无益处的空话,没有必要讲话时,保持沉默。

4. 正业:正确的行为。确保每一件事,都能合乎社会的道义、团队的规则和个人的信条。

5. 正命:正确的职业。有两个含义:第一是正当的职业;第二是合适的职业。

6. 正精进:正确的进取之道。以坚定的意志和正确的方法,努力不懈持续进步直到成功。

7. 正念:正确的心态。一般来讲,我们对生活是什么态度,生活对我们也是什么态度。一个寒冷的冬天,你也可以从中找到许多美丽的含义,于是冬天也可以变得温暖。例如,在失败的局面中发现新的机会,人的心中就会充满希望。一切事情都是心态决定的,正确的心态将造就成功,错误的心态则让人陷入失败的旋涡。


8. 正定:中正、和谐、宁静、稳定的心境。所谓慧由心生,即真正的智慧来自中正、宁静的心。如果我们的心并非中正,那么我们发生的就是邪念。如果我们的心并不宁静,那么我们发生的就是妄念。

“八正道”之中,正语、正业、正命可以概括为正确的行为规范,正念、正定可以概括为正确的人生态度,正见、正思维可以概括为正确的思想意识。它告诉人们,如何在生活中找到无价的心灵快乐之钥,并且加以实践,这便是给了自己最好的照顾和滋养。

二、 佛教对人类心理有充分的了解,并能提供对治方法。

近现代心理学与佛教关系颇为密切,佛教之学,对荣格、弗洛姆、马斯洛等西方心理学师的思想给了不少启发,佛教对心灵认识之深刻及其治理心之技术的完善,受到西方心理学们的由衷赞叹。佛教的思想精华被西方心理学界普遍认为是一种心理学,中国哲学家熊十力则称佛家之学为“心理主义”。佛教的修持方法被看作心理治疗技术,其中有些与心理学的治疗方法相通,或被心理学所吸收,如双思惟法相当于心理学常用的“理情法”,观息法等属心理学的“转移法”、忏悔相当于心理学的宣泄法等。佛教修持之道治疗心理、精神疾病,锻炼心智的效果,不断被心理学用观察、试验、统计等科学方法证明。日本池见酉次郎的《自我分析》[2]中说:“如果大声反复地朗诵祈祷的文句和佛经等,可以将长久积郁于心,即刻就要爆发的怒火、怨气以及其它激烈的情绪和感情,以平静的方式发散出去,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

在心理学界吸收改造佛教之学以发展自身的同时,佛教界适应时势人心,从心理学、心理治疗的角度向世人介绍佛法,将佛法心理学化、现代生活化,已经成为一种日益澎湃的潮流。法国一行禅师的《活得安详》[3]等系列著作,畅销欧美,主要从心理调摄的角度极其艺术地解说禅宗在现代生活中的活泼应用,教人愉快地活在当下,培养爱心;他在世界各地举办静修,参与者众多,“静修之后,很多人已经能够解决自己的内心冲突,恢复与家人的交流对话。”对现代心理学而言,佛法是一座蕴藏丰富、开采价值极大的矿山。佛法对烦恼根源和深层心识的详尽解析,尤其是大乘如来藏学关于心性的指示,对心理学有永恒的启迪意义。

三、 学佛绝不是逃避现实,乃是和睦人间、净化人间。

佛教徒分为在家与出家两大类,出家只是少数,大多数佛教徒是在家修行。出家是全部生命的投入,所谓将此身心施予三宝和施予众生:施予三宝是为求法;施予众生是为度众。施予三宝乃为弘扬佛法、续佛慧命;施予众生则可摄化、救济苦海的众生。能够难舍能舍,难忍能忍,才是出家的正确目的。从难舍能舍而言,是放下名利、物欲;就难忍能忍而言,是承担如来的家业和众生的苦难,因此看破红尘实与出家并无必然联系。出家学佛,可以包括社会的一切阶层,且绝不为逃避现实,乃在和睦人间、净化人间,也就是佛化人间。如果学佛之后要离开人间,离群索居,那就违背了佛化人间的旨趣。在家学佛的教徒,在五戒、十善的生活原则下,对于家庭、社会、国家都会更加尽责尽分。

我们生活在烟波浩淼的人世间,世间有男女老少、五欲六尘、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世间有太多的欲求不得、欲罢不能、难舍难离。在缺憾的世界里,在平凡烦恼的人世间,我们如何获得欢喜自在?如何发挥生命的价值?如何拥有安宁幸福的生活?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学习佛教文化,领略佛教文化的温情与智慧,实践佛教本怀的慈悲与利他,感悟佛真谛的深刻与灵性,也许可以稀释烦恼、稠密幸福。

[1] (斯里兰卡)德宝法师著、赖隆彦译《八正道》,海南出版社,200911月。

[2] (日)池见酉次郎《自我分析》,工人出版社,19889月。

[3] 明洁、明尧译《活得安详·中文版前言》,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年。




(作者工作单位:太原市天龙山文物保管所)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c9a2f83a6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c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