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

2022-07-27 21:56: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欢迎阅读!
行知,读后感,路上

读《走在行知路上》有感

2010-05-26 10:10:56

这学期我阅读了杨瑞清先生撰写的《走在行知路上》一书,读后真是受益匪浅啊!

平实的文字,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平白的话语,没有故作艰深的说教;平常的生活,没有波澜壮阔的篇章;平凡的岗位,没有叱咤风云的气势。然而我却感到书中有种无形的力量,紧紧地抓住了我的心。从那些朴实的话语中,从那些通俗的描述中,我深深感到杨瑞清这位乡村教育家的不平凡。他的信念、他的执着、他的激情,他那平实而挚朴的叙述,深深地打动了我。

杨瑞清——一个赋予生命不平凡意义的平凡人!

1981年,从农村走出来的杨瑞清从南京晓庄师范毕业。毕业时,他放着城市里的工作不争取,主动要求到最偏僻、最贫穷落后的乡村小学当教师。在被分配到江浦县五里村五里小学后,又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不懈地从事教育改革,积极探索农村学校素质教育发展之路。自从走进乡村小学那天起,他就以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激励自己,安心在乡村小学扎根。1983年,一纸调令曾把他调到江浦县团委任副书记,但他始终无法割舍对乡村孩子们的牵挂。考虑再三,他还是向组织提出:“做共青团工作不缺我一个;但扎根农村教育不能少我一个。”经过努力,他终于又回到了五里小学的讲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忠实地实践着“让农民的孩子也能受到最好的教育的诺言。人因此说他傻,他不介意。20多年来的义无反顾,终于为教育农村孩子闯出了条新路。

在二十多年的行知路上,杨瑞清校长在回乡与进城之间, 选择了回乡;在从教与从政之间,选择了从教;在坚持与逃避之间,选择了坚持。他通过创办行知实验班、创建行知小学、打造行知学校,实施行知工程,大力弘扬行知精神。如今他的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把一所开始只有7名教师、150多名学生、几间透风漏雨的教室和一些破旧课桌板凳的、教学质量低下的村小,办成了一所设施设备现代化,素质教育硕果累累,广大家长、教师所想往,参观、学习“门庭若市”的“省级模范学校”,用热血创建了一所新型的农村小学。他先后获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杰教师、全国师德标兵等称号。

有人说:没有经过艰辛付出的过程而得到的结果是不会让人感动得流泪的。如果是出身豪门贵族,如果是在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的学校里搞出一点成绩,能算是锦上添花,似乎是在情理之中,不会让人太过感动,而杨瑞清校长出身穷

1


苦,开始时工作环境极差,他是在“信念”“坚持”“感激”中不断“成长”最终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

反思自己的工作,应该自惭的太多:首先是平时不太注重学习,书读得不多,又不太喜欢外出,外界的信息吸收得少,只知道闷起头来,“办……办……办……”其次是在自己的潜意识里还有一种因循守旧思想,认为我们学校的人力、物力现实条件就是如此,很多事是无力回天;再者,自己还有一种“小富即安”的满足感,总认为自己不管在哪个学校,都是以校为家,总是一步一个脚印,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干好本职工作,自己认为是问心无愧了。

探寻杨瑞清校长的成长经历,我深刻地感觉到,他的成功之路,很大的原因还在于他吃透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是片言只语地学,而是在实践中真学、干、真发扬光大。初为人师,他便以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思想为引领,走访了不知多少位学生,“不让一个孩子失学” 、“不让一个学生留级”、“不让一个学生厌学”,从而感动了村民,感化了村干部,全村集资20万元建新校舍改善了办学条件;他以陶行知“赏识教育”为借鉴,“优点分享,让学生成为心灵的主人”,“全员管理,让学生成为集体的主人”,“自主选择,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他以陶行知“生活即是教育”、“社会就是学校”的思想为先导,开辟了实验农场,创立了行知基地,整合农村教育优质资源,让行知精神走向社会,走向世界……是什么让他这般执着地走行知之路呢?是那份理想和激情,如他说的“青春不能没有理想,事业不能没有激情相伴”。

正因为杨老师真学行知,认真做事,坚持不懈,真正学到了本质上,所以才能在全国学行知的千千万万学校中,明确地提出了南京浦口区行知小学的学校目标:“上千农家子弟健康成长的现代校园;上万社区农民终身学习的精神家园;众多城市学生尽情体验的乡村田园;无数有识之士热情共建的文化乐园”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这里得到了发扬光大,实现了与时俱进。

读完《走在行知路上》,他那温暖的师德,快乐的教育;他那守住宁静的心家,经营温馨的小家,融进和谐的大家,奉献伟大的国家;他那善解人意发现美,与人为善表达美,善待自己享受美,积德行善弘扬美;他的不图回报,真诚追求,让我心底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家。他热爱教育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心地纯正,热爱生活,享受生命。看了这本书,让我豁然开朗,让我的心变得更明净,让我觉得教师这一职业真好,孩子们真可爱,生活真幸福,这世界真美丽……此时我深刻明白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含义之所在。任何一个人只要肯10年、20年的生命集中起来做一件事,一定会有一个大气象。小里可以见大,平中可以出奇,把小事做深,做精,做到极致,就是大事。

2


回想自己从教十多年来,也曾有短暂的激情,有奋斗的回忆,有迷茫的痛苦,也有成功的喜悦,但更多的时候是平静。慢慢的我习惯了平凡,我失去了进取的欲望,更可怕的是我失去了思考的习惯,面对工作,面对社会,面对人生甚至有点麻木,也许这是许多教师共同的悲哀。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的内心也有隐隐的冲动,想有所作为,但更多的时候是浮躁不安,原地不动。看到社会的飞速变革,我想融入其中,可却有一种找不到根的感觉。其实想来: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而战胜自己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

杨瑞清老师以他的成长道路和心路历程告诉了我们:人生该追求什么?人生又该舍弃什么?“坚持”是他人生的根基和立足点,而成长是他永远追求的生命状态。

读一本好书,犹如跟一个高尚的人在对话。通过这次“对话”,我的工作中又新添了一盏指路明灯!她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重新的思考,对人生的定位有了重新的认识。人应该有一种信仰,人也需要对一种精神力量的崇拜,我会以杨老师为榜样,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推荐 | 评论(0) | 引用 | 阅读(135)





读《走在行知路上》

前不久,我有幸在学校图书室借到了《走在行知路上》这本书,当初在众多的教育名著中选择这本书,或许是被这个题目所深深吸引了吧!陶行知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大教育家,究竟是谁在如今这个追求名利、趋炎附势的社会,还执着地追随这位伟大的教育家,一路走在行知路上呢?他这一路好走吗?带着心中的种种疑问,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了这本书。

《走在行知路上》为南京浦口行知学校杨瑞清校长所著,因为对杨校长人格魅力的景仰,所以怀着虔诚的心读完了这本书,收获颇多。我感觉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更是一个教育实干家。这一路走来,他凭着对农民的爱,对农村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生活的爱,对社会的爱,对生命的爱,怀着一颗赤子情怀,谱写出了美丽的人生篇章。

中国最广大的是农村,最多数的是农民,最薄弱的是农村教育20世纪初,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南京郊外创建了著名的晓庄师范,立志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通过乡村教育来改造中国。这在当时激励了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d32c3c44028915f804dc20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