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灌溉的指标及灌溉方法

2022-12-23 23:14: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合理灌溉的指标及灌溉方法》,欢迎阅读!
灌溉,合理,指标,方法

合理灌溉的指标及灌溉方法

作者:暂无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1年第8



霍树臣

一、作物的需水规律

(一)不同作物的需水量不同

一般可根据蒸腾系数的大小来估算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既以作物的生物产量和蒸腾系数的积作为理论最低需水量。但实际应用时还应考虑土壤保水能力的大小、降雨量的多少以及生态需水等。因此,实际需要的灌溉水要比理论数大得多。

(二)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同

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需要量有很大的差别。例如早稻在苗期由于蒸腾面积较小,水分消耗量不大;进人分蘖期以后,蒸腾面积扩大,气温也逐渐升高,水分消耗量明显增大;到孕花期蒸腾量达到最大值,耗水也最多;进人成熟期后,叶片逐渐衰老、脱落,水分消耗量又逐渐减小。小麦一生中对水分需要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①种子萌发到分蘖前期,消耗水不多;②分蘖末期到抽穗期,消耗水最多;③抽穗到乳熟末期,消耗水较多,缺水会严重减产;④乳熟末期到完熟期,消耗水较少,如此时供水过多,反而会使小麦贪青迟熟,籽粒含水量增高,影响品质。

(三)作物的水分临界期

水分临界期是指植物在生命周期中对水分最敏感、最易受害的时期。一般而言,植物的水分临界期多处于花粉母细胞四分体形成期,这个时期一旦缺水,就会使性器官发育不正常。小麦一生中有两个水分临界期,第一个水分临界期是孕穗期,这期间小穗分化,代谢旺盛,性器官的原生质粘性与弹性均下降,细胞液浓度很低,抗旱力最弱,如缺水,则小穗发育不良,特别是雄性生殖器官发育受阻或畸形发育。第二个水分临界期是从开始灌浆到乳熟末期。这个时期营养物质从母体各部分输送到籽粒,如果缺水,一方面影响旗叶的光合速率和寿命,减少有机物的制造;另一方面使有机物质运输变慢,造成灌浆困难,产量下降。其他农作物也有各自的水分临界期,如大麦在孕穗期,玉米在开花至乳熟期,高梁在抽花序到灌浆期,豆类、花生、油菜在开花期,向日葵在花盘形成至灌浆期,马玲薯在开花至块茎形成期,棉花在开花结铃期。由于水分临界期对产量影响很大,因此,应确保农作物水分临界期的水分供应。

二、合理灌溉的指标及灌溉方法

(一)土壤指标

土壤中的水分按物理状态可分为:毛细管水、束缚水(或吸湿水)和重力水三种。毛细管水是指由土壤毛细管力所保持在土壤颗粒间毛细管内的水分。由于土壤颗粒吸附毛细管水的力量不大,毛细管水容易被根毛所吸收,它是植物吸水的主要来源。束缚水(或吸湿水)是指土壤中被土壤颗粒或土壤胶体的亲水表面所吸附的水分,土粒愈细,比表面积愈大,吸附水就愈多,即束缚水的含量就越高。由于束缚水被胶体所吸附,因而不能为植物所利用。重力水是指在水分饱和的土壤中,由于重力的作用,能自上而下渗漏出来的水分。对于旱作物来说,重力水的作用不大,而且还有害,因为这种水分能占据土壤中的大空隙,造成土壤水多气少,导致


植物生长不良,所以在旱地及时排除重力水就显得很重要,但在水稻土中,重力水是水稻生长的重要生态需水。

(二)形态指标

我国农民自古以来就有看苗灌水的经验。即根据作物在干旱条件下外部形态发生的变化来确定是否进行灌溉。作物缺水的形态表现为:幼嫩的茎叶在中午前后易发生萎蔫;生长速度下降;叶、茎颜色由于生长缓慢,叶绿素浓度相对增大,而呈暗绿色;茎、叶颜色有时变红,这是由于干旱时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大于合成,细胞中积累较多的可溶性糖,形成较多的花色素,而花色素在弱酸条件下呈红色的缘故。如棉花开花结铃时,叶片呈暗绿色,中午萎蔫,叶柄不易折断,嫩茎逐渐变红,当上部34节间开始变红时,就应灌水。从缺水到引起作物形态变化有一个滞后期,当形态上出现上述缺水症状时,生理上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了。

(三)生理指标

生理指标可以比形态指标更及时、更灵敏地反应植物体的水分状况。植物叶片的细胞汁液浓度、渗透势、水势和气孔开度等均可作为灌溉的生理指标。植株在缺水时,叶片是反映植物体生理变化最敏感的部位,叶片水势下降,细胞汁液浓度升高、溶质势下降,气孔开度减小,甚至关闭。当有关生理指标达到临界值时,就应及时灌溉。例如棉花花铃期,倒数第四片功能叶的水势值达到-1.4mpa时,就应灌溉。

(四)灌溉的方法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时期及指标的确立,为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具体进行灌溉时,应本着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的原则,不断改进灌溉设施,改进灌溉方法,以解决我国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偏大和灌溉效益不高的问题。

漫灌是我国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灌溉方法,它最大的缺点是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还会造成土壤冲刷、肥力流失、土地盐碱化等诸多弊端。近些年来,喷、滴灌技术的研究应用已经遍及全国。所谓喷灌就是借助动力设备把水喷到空中成水滴降落到植物和土壤上。这种方法既可解除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保持土壤团粒结构,防止土壤盐碱化,又可节约用水。所谓滴灌,是通过埋入地下或设置于地面的塑料管网络,将水分输送到作物根系周围,水分(可以添加营养物质)从管上的小孔缓慢的滴出,让作物根系经常处于良好的水分、空气、营养状态下。例如黑龙江垦区的大型喷灌机组,北京郊区的半固定滴灌系统,南方丘陵山区的固定式柑橘喷灌系统和上海市郊的蔬菜喷灌群,都在大面积上发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单位:161500黑龙江省依安县跃进水库)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d3efa077e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9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