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撷英》序

2023-02-03 01:38: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杏坛撷英》序》,欢迎阅读!
撷英,杏坛

《杏坛撷英》序

2008-12-04 15:48:50

张付东校长和崔凤俭老师合著的《杏坛撷英》出版在即,要我写一篇序。张付东校长是我敬佩的小学校长。我敬佩他当校长不丢业务,坚持任课教学,亲手为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带头开展教育教学科研,一直活跃在教学第一线,成为濮阳市首批名师,河南省名师。崔凤俭老师是我特别欣赏的弟子之一,虚心好学,勤奋敬业,由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做到“县拔尖人才”“市学科带头人”“省骨干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出于对他们深入研究的敬佩,也出于对年轻教师的喜爱,便答应了。尽管我不是什么教育名家,但我愿为推进“校本教研”呐喊,愿为青年教师成长加油,愿把《杏坛撷英》这本书推荐给我的教育同行。

想一想应该是20年前,刘延义校长请我到市第一实验小学做了一个讲座,我在结束讲座时对青年教师们说:坚持写教育札记、教学随笔,是一个积累经验、素材,提升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好办法。大家都知道“写下来”比“说出来”艰难得多,无论是主题的确定,结构的选择,材料的取舍,语言的组织,是需要做认真思考的。如果我们坚持把自己亲自做的,看到的或听说的教育教学故事记录下来,再写出自己的“太史公说”,即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那时候还没有使用“反思”一词),想不提高都不可能。现在,我经常在举行讲座时告诉青年教师,“生活体验是现象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教育教学札记、随笔的写作,不仅可以提高语言文字运用水平,同时在不自觉之中你已进入了教育教学研究,因为这种写作方式与写作内容其实就是对教育生活体验(现象)的描述性研究。时间长了,你就成了研究者,若长期专注于某一方面的描述写作,你就会出成


果,就会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杏坛撷英》就是张付东校长和崔凤俭老师从自己累积的教育教学随笔中拣选出的92篇可以给同行一启示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杏坛撷英》以“教学篇”“拾贝篇”“心理篇”为经连缀起92 闪耀着思考和智慧之光的“珍珠”,读起来感觉随和,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忠告,像朋友间的交流,如同行间的切磋,对日常教育教学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想象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孔窥豹,洞幽察微,表达了一种对教学的认识、看法、思考,更表达了一种对教育的心境、情怀、追求。也许有些大手笔看后会不以为然,这都是我根本不放在眼里的小打小闹小玩艺儿,不成气候。君不见今天教育界言必提及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作者——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的教育论著,再看看佐藤学(日)的《静悄悄的革命》,马克思•范梅南(加)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不都是对一个个教育故事进行描述、思考的写作吗?教育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细微的、不经意的行为之中。一篇成功的教育教学随笔(反思)会让我们频频点头,因为我们发现那所描述的故事与体验,我们曾经拥有或可能拥有过。坚持撰写教育教学随笔的意义不仅仅是促进了教师对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更为重要的是广大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兴趣就会随着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细节的了解、记录、描述开始产生。“实践是第一位的,理论则是反思实践而产生的结果。教育学要求教师对自己和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反思,今天写一个个教育教学的小故事,明天就会连缀成篇撰写大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d5f0afb04a1b0717fd5ddb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