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意象(教师)

2022-04-18 13:13: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歌鉴赏——意象(教师)》,欢迎阅读!
意象,鉴赏,诗歌,教师

汝城一中自主学习资料(语文

第二讲 鉴赏 ——诗歌之意象

一、考点诠释

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意思是诗人的情意要融注在形象中。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意象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1、意象:寄托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载体

2、我们常见的哪些事物成了诗人笔下的常用意象?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大家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如:竹:象征正直、不从俗、向上、有气节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兰:高洁

二、观看视频《岁寒三友》 三、视频中相关作品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

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南轩松 李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这首诗借物抒怀,诗人赞颂“凌云霄”的孤松,也表现了自己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 徐庭筠

不论台阁与山林,爱尔岂惟千亩阴。 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 葛陂始与龙俱化,嶰谷聊同凤一吟。 月朗风清良夜永,可怜王子独知音。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



1


汝城一中自主学习资料(语文

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 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檀板共金樽。

译文:百花凋零,独有梅花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媚艳丽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稀疏的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寒雀想飞落下来时,先偷看梅花一眼;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妍美,定会消魂失魄。幸喜我能低声吟诵,和梅花亲近,不用敲着檀板唱歌,执着金杯饮酒来欣赏它了

四、练习: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④篱落:篱笆。

1)简析江上秋风动客情一句,说说诗歌抒发的是怎样的一种客情。(4分) 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居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和思乡念亲、怀念故园的感情。 (这种情感你是怎样看出的?梧叶、秋风这样的词语在诗中又叫什么?) 梧叶: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秋风:萧瑟,充满愁绪

2清人陈廷焯认为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诗中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将儿童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凄然情伤、低沉不已的心境做鲜明对比,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五、小结:

诗歌意象=表层含义(客观属性)+深层含义(结合诗句分析其内在的情感)



补充:【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触动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盏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赏析】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梧叶飘飞、秋风瑟瑟、江船漂泊、寒气袭人,诗人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油然而生。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原来是孩子夜捉蟋蟀。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2


汝城一中自主学习资料(语文

字用得极为准确。孩子们兴致高昂,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图景令他倍感亲切,引发诗人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巧妙地反衬出悲情,更显现了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本诗采用的手法: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四句均是写景。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灯、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写动,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测,黑暗无边,这是写静,静得凄神寒骨、惆怅满怀。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③悲欢对比,以欢衬悲。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④传情达意,暗用典故。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容易理解,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⑤拟人、通感,增辉添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

⑥字斟句酌,”“传神。字一语双方,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儿童的专注敏感、精挑细翻,儿童的屏息观察、惊喜兴奋,全在一出了性格,出了神韵!

⑦虚实结合,以实映虚。全诗四句写景写人,所见所闻,或明或暗,全是写实。满耳秋声,满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群儿童,犹如场景写真,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这活灵活现的场景写实巧妙地传达出诗人愁绪满怀、长夜难眠的凄清孤寂之情。实中有虚(客情),寓虚(情)于实,以实映虚,言有尽而意无穷!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e6f033e02020740be1e9b8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