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随笔写作促学生“自能写作”

2022-12-24 17:36: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以随笔写作促学生“自能写作”》,欢迎阅读!
写作,随笔,学生

随笔写作促学生“自能写作”

作者:宋明镜

来源:《江苏教育·中学教学》 2017年第12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笔生态写作促进了学生“自能读书”,引导学生学会了“怎样获得完美的原料”,建构了自己的“素材库”“语言库”“思想库”,懂得了“怎样把完美的原料写作成文字”,促成学生“自能写作”。

【关键词】随笔生态写作;自能读书;自能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91-0035-02

【作者简介】宋明镜,江苏省淮安市教学研究室(江苏淮安,223001)教研员。

当下应试的重压,减损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抑制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写作不再是天性的表露,不再是讲述难以忘怀的故事,不再是对心中的美与生活的讴歌,不再是用文字描绘图画,作文教学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已然变成了单调的“增分训练”,现实的功利与灵性的表达发生了本不应有的冲突。

面对现实逼仄的窘境,再读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论著“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遍愈好。有的并不是为着实际的需要,而是对于人间的生活、关系、情感,或者一己的遭历、情思、想像等等,发生一种兴趣,同时仿佛感受一种压迫,非把这些表现成为一个完好的定形不可”[1]我们顿生柳暗花明之感,叶老清晰地表明了写作是人的天性和生活实际的需要,是“表达与交流”的切身关切。

不少学生、甚至是教师,总想一下子寻得写作的秘笈,以期顷刻“注入什么”便马上“取得什么”,而疏于观察,忽略体验,懒于思考,畏于探索,难于坚持,始终没有推开顺应天性,回归本真的生态写作的门窗。叶圣陶先生教导我们,“凡为教,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教”是手段,“不需要教”是目标,“达到”是过程。语文课的“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2]我们在作文方面是需要下一些慢功夫的,我们不必视作文为畏途,笔者将“随笔写作”引入作文教学,致力于寻找行之有效的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和写作能力提高的途径,经过几年的实践有所收获,下面来谈谈我们的实践和思考。

一、随笔生态写作促进学生“自能读书”

随笔生态写作教学,提倡、指导学生自由练笔,从生活和读书中得题,借题发挥,纵横古今,点蹿自如,把自己的读书感想、读书思考,生活体验、感悟、见闻、启迪、热点思考、时事评论等表达出来。建构写作与读书、生活的联系

随笔写作之初,为了引路指导,实现学生的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我们编写了校本随笔作品阅读引写教材:《精品随笔100篇品读》(光明日报出版社),编选了内容表达俱佳、可读性强、字数在8001000字之间优秀随笔小品,供学生揣摩、领悟、借鉴,让学生了解熟悉随笔的自主灵便的选材、自由灵活的笔调、活泼灵动的文风。学生自主阅读《精品随笔100篇品读》,在同伴交流、教师引导下,在阅读中渐渐学会了阅读,学会了品鉴,学会了如何吸纳自己的“完美的原料”。


在这一阶段,教师极力尊重不同写作基础的学生,引领并呵护他们的兴趣热情,呵护已经具备的写作基础,做好创境、供题、指向、示范、解惑,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思考生活,引导学生先想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

二、在随笔写作过程中学会了“怎样获得完美的原料”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教师所提供的《精品随笔100篇品读》,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涉猎得更广,研读得更深,更多地选择那些“磨脑子的书”:有《诗经》《楚辞》《论语》《孟子》《孔子家语通解》,有《唐宋八大家文钞》《中国绘画史》有《唐语林》《武林旧事》《东坡志林》《闲情偶寄》,有《苏东坡传》《人生哲思录》《美的沉思》,有《侏儒警语》《在漫长的旅途中》《与神对话》,甚或还有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和原版的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学生也更喜欢选择更为高位的“对话”对象,无论是史铁生、周国平、余光中、毕飞宇、张承志、梁衡、刘亮程,还是米兰·昆德拉、亨利·戴维·梭罗、弗吉尼亚·伍尔夫、阿兰·德波顿、卡森·麦卡勒斯、杜鲁门·卡波特、希瓦娜·达玛利无一不是古今中外杰出的智者、思想家。

明代谭元春《诗归序》中说:“自出眼光之人,专其力,壹其思,以达于古人,觉古人亦有炯炯双眸从纸上还瞩人。”学生“专其力,壹其思”全心投入、全情投入、全智投入,忘我地进入这种深阅读、精阅读的状态,与贤哲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精神自我对话,提出自己对独特的极具个性的见解;作者虽不语,文本虽不言,但那些极具震撼力、穿透力的文字却“亦有炯炯双眸从纸上还瞩人”。

有了这样的涉猎、研读、对话,有了这样的思考、追寻、拷问,有了这样的阅读积淀,学生自然而然地也就懂得了“怎样获得完美的原料”,并心如所愿地获得了自己独特而又完美的原料。

三、在随笔写作过程中懂得了“怎样把完美的原料写作成文字”

随笔生态写作促进学生“自能读书”,学会了“怎样获得完美的原料”,学生的写作逐渐走向纵深、科学、有序、高效和常态化发展之路。相对于无序化、模式化的写而言,随笔生态写作的实践,让学生初步感受其写作特点、粗知其写作思路。学生通过自主热情创作、同伴点评分享、课堂交流品鉴,课后编辑班级作品等活动,相互砥砺共进,懂得了“怎样把完美的原料写作成文字”,并渐入佳境。

我们从课程设置的角度,采取宏观规划、中观推进,微观引导的策略,创制了“一

书”——《精品随笔100篇品读》,“一本”——《随笔拾贝本》,“一刊”——《随笔周刊》“一案”——《随笔写作教学经典课型案例选编》等,一系列的有序、跟进、长效机制,着眼于激发学生的阅读自觉,在阅读中学会研读、分析、思考,并获得自己的“完美的原料”,在品味、模仿、尝试中,书写内心体验,表现智慧思考,从欣赏他人情感经历的描绘,到对自身经验世界的体察,逐渐强化其强烈的写作期待,激发其纯正的写作主观自觉,形成“读写互动”,达到“读写融通”,在现实的功利——“考试要求”与未来的理想——“生命成长”之间寻找到一个契合路径——随笔生态写作。

随笔生态写作的实践过程,犹如师生登山览胜的过程,“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水通之,悬者植梯接之。”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和学生一起“凿之”“级之”“架水通之”“植梯接之”,进而最终实现“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随笔生态写作,“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使学生感到认识新事物的乐趣,体验克服学习中困难的喜悦。”(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让学生有了更多的体验感、更多的提升感、更多的获得感。




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说:“绝大多数高考高分作文都不是在考场上从零开始的,即使妙手偶得、灵光一现的作文也离不开平时的积累。”随笔生态写作促进学生“自能读书”,帮助学生完成了两个关键步骤,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怎样获得完美的原料”与“怎样把原料写作成文字”。学生的写作回归到:我笔录我口,我手写我心,平日里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谈、所思、所忧、所喜、所恨、所爱通过随笔,变成一种倾诉、一种交际、一种享受。学生在随笔生态写作实践中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随笔生态写作,让师生欣喜地找到了达成现实的需要与实现未来的理想有效途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f05bbf009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7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