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2022-04-01 12:14: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简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欢迎阅读!
辛弃疾,异同,苏轼,豪放,简论

简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摘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苏轼和辛弃疾的生平,然后根据苏、辛二人的生平分析了其豪放词的相同点:开阔的意境、建功立业的豪情、不得志的心境。然后又分析了苏、辛二人词的不同之处:词中体现的哲理、词的表达方式以及主要的思想感情。从而客观全面并结合个人分析了苏、辛豪放词的异同。

一. 苏轼和辛弃疾生平

1.苏轼的跌宕起伏

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祖籍河北栾城。苏轼于嘉祐二年进京应试,以《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熙宁四年,苏轼因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触怒王安石,受任杭州通判。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元祐七年,苏轼任杨州知州,绍圣四年,苏轼流落儋州。宋徽宗即位后,朝廷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在逝世常州,享年六十五岁。

苏轼所处的年代风云变幻,因其仗义执言,苏轼在官场难以得志,苏东坡在其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和颠沛流离的官宦之旅中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词。苏轼是豪放词派代表人物,苏轼的词风慷慨激昂、大气磅礴、豪迈雄壮,苏东坡的词中也具有宽广深切的报国志向和人生忧患意识。



2.辛弃疾的壮志难酬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将、领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但是金人的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他的官职最高为从四品龙图阁待制。嘉泰三年,朝廷起用主战派人士,年迈的辛弃疾精神为之一振。但他先后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文职,因而抗金壮志难酬。开禧三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中记载辛弃疾在临终时仍大呼“杀贼!杀贼!”

辛弃疾一生以光复大宋为志,以抗金志士自许,但是却生不逢时、壮志难酬。他从始至终从未动摇抗金光复的信念,辛弃疾是把满腔报国热血、对南宋王朝的忧虑、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全部寄寓于词中。其词作以豪放为主,善于创造宏大的意境和雄壮的声势,表现出慷慨豪迈的风格。辛弃疾对当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为不满,词中常常抒写其力图恢复中原的报国之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悲愤,此外也有不少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作品。



二. 苏轼和辛弃疾词风对比


1.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相同之处

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中都包含着波澜壮阔的豪情,他们词中的语句体现了他们豪放的情感和豁达的胸怀。在苏辛的豪放词之中,都有书写对国家的热爱、对朝廷的担忧,表达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在苏辛的词中,充溢着词人心中慷慨激昂的梦想,这使苏轼和辛弃疾相异于前人温婉曲折的词风,在词人中独树一帜。

在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中,都洋溢着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志向。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满月,西北望,射狼。 在词的末句中作者直抒胸臆,抒发其为国效力的豪情。在全词中作者豪情毕露,表明作者老当益壮,慷慨激昂的报国之情,狂气十足,充满阳刚之美。辛弃疾在《破阵子》中有“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位功成名就的将军,词中描写了战场上劲弓快马的战斗场面,后一句则表现了辛弃疾收复失地,光复中原,从而了却君主的心事,建立伟大的功勋的豪情。在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中都有着报效国家之情[1]

在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中都浸染着伤感之情。苏轼因其黜邪崇正的品格,遭受

[2]

朝野诸多非议,常常使自己陷入进退无路的境地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国运不济,想要为国效力,却因自己刚正不阿遭受排斥,郁郁不得志。其中有悲,悲自己早生白发但却不能为国鞠躬尽瘁。《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又有“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深切地表达了苏轼的丧妻之痛,结合自身颠沛流离的处境,真是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国家目前的命运已经危在旦夕,衰亡之象已经目不忍视了,虽然已经老了,但是任然愿意为国家的光复竭尽最后的力量。辛弃疾担心国家的未来,但是自己已经老去了,表现了他的痛心和伤感之情。轼和辛弃疾虽然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但是词风的豪放并不能掩盖其源自历史境遇和个人志向与现实矛盾的内心伤感之情。



2.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之处

虽然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派词人,他们的词中都包含着豪迈的情感、建功报国的豪情、郁郁不得志的伤感之情。但是苏辛二人本身所处的环境和个人经历有所不同。因此他们的词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差异[3]

首先苏轼是进士出身的文官,而辛弃疾是以杀敌建立的功勋成为南宋的官。苏轼的不得志在于朝廷的排挤,而朝廷并非排挤辛弃疾,但是因其主战的思想使朝廷不敢让其担护国杀敌之责,只给其重要的文职,辛弃疾的不得志在于国家的软弱和避战情绪。因此苏轼的词大多反应命运和哲理,因此辛弃疾的词中则存在着其独特的对国家历史和兴亡的见解。辛弃疾有“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从词中可以感知辛弃疾更加关心国家命运。苏轼有“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思考的更多是个体的命运和其豁达的胸襟。

苏轼和辛弃疾在修辞和表达上也表现出了不同之处。苏轼的诗中结合了用典、想象等修辞手法。词风超然而又淡薄,如“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以超脱的想象表达其宽阔的胸怀。辛弃疾的词中虽然也有想象和用典,但


是并非苏东坡一般超脱,虽然描写华丽,但是依然存在强烈的现实感。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与词人所处的境遇和社会环境有关,与词人本身有关[4]

苏、辛二人的豪放词虽然都能体现出开阔的意境,但是苏轼的词中虽有历史典故,但多是用历史来抒发人生感慨和对个人命运的思索,他以超脱的时空观来思考人生的哲理,表现其豁达的心胸和乐观的处世哲学。而辛弃疾则以史为鉴,通过历史反应其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朝廷软弱苟且的悲愤,与苏轼超然宏大的已经不同,辛弃疾的词中有其浩瀚凛冽的哀容,辛弃疾体悟了历史,抒发了其对历史和朝代的思考,以及“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愤。

参考文献:

[1] 詹海菊.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异同[J].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3, 23(5):120-120. [2] 张福庆.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J]. 外交评论, 2003(4):84-87. [3] 陈景云.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J]. 安徽文学月刊, 2007(1):5-7. [4] 秦晓梅. 简论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风之异[J].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8, 7(4):60-6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f096974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7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