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说课稿

2022-10-19 12:16: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雨霖铃》说课稿》,欢迎阅读!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和作业四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首先是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这篇课文选自鲁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修模块《唐诗宋词》第三单元《柳永词两首》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词,这首词写离情,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三个层次,层层深入,写尽离情别绪,令人叹为观止。《雨霖铃》被视为宋词婉约词的代表作。继上册欣赏了苏轼词风的雄浑豪放之后,这堂课转入品味柳永词的婉约柔美之后,这有助于引导学生全面领略宋词两大词派的风格神韵。这首词应作为本课乃至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分三个维度确立以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说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雨霖铃》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可谓文质兼美。学习这首词对学生提高鉴赏评价古典诗词的能力有一定的帮助。由此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并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欣赏及抓住词的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 通过诵读感受词人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 难点: 在诵读的基础上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并学会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学情分析:高二年的学生虽然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所学古典诗词也颇多,但

大多停留在背诵、默写这一层面上,缺乏体验作者情感,品味诗词语言的方法,也不懂得从意象、意境和技巧等方面鉴赏评价诗词。《雨霖铃》借景抒情的写法很典型,因此我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适当联系现实生活,感悟作者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情感与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和评价诗词的能力。 2学法指导1诵读法通过反复听读诵读,逐步融入词境,品味词的语言美,体悟作者的情感。

2)问题探究法:根据老师设置的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通过合作探究,逐步深入地读懂本词,读懂作者。 3.、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钱理群说过:“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古典诗词是最具有表现力和画面感的文学形式。根据古典诗词这一特性以及本班的学情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

引导学生诵读文章,品味语言,感悟意蕴。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可以加强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情景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配以形象的图片,生动的语言,创设情境,使学生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感受意象特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3、合作探究教学法:

在教学中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使得语文学习更为自主、互动。 4、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借助多媒体播放《送别》的视频,创设活动、立体、多维的情景,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觉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 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歌曲使课堂成为一个巨大的教学磁场,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然后,以诵读为载体,以文学赏为纽带,把课堂变成学堂,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主动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接下来,我将通过“备------读——赏——背”五个部分展开本课教学) 三、教学过程 (一)、备 (即课前预习准备。这个环节在课前完成,目的是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为学生理解本词打下基础。

1、要求学生通过参考资料、上网等途径查找相关资料。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词义 (二)导 (即导入新课。

首先是借助多媒体播放《送别》的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检查预习情况。(用多媒体展示归纳结果)

1


(三)、读(“读”是本节课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基础。

就这首词而言,它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我让学生听朗诵名家的范读,感知作者情感。这样进入教学过程的第三环节:“诵读感知”。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技能的好办法,即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在诗歌教学中的别样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读”不仅仅是学生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当然还包括老师的范读。著名特级教师白金声老师在《朗读教学须“五有”》 一文中明确指出 “好的范读能够真实地生动地表达出课文的思想内容,创造性再现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把学生带到课文所描写的境界中去,引起想象,激发情感,加深印象。”鉴于此,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我就设计了这一重要的诵读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 1、试读 (要求采用学生小声诵读的方式)

根据自己的预习理解,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停顿及情感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同位可讨论。 “试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而且也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2、听读 (老师范读、名家诵读)

与自已刚设想的比较一下,与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为什么? 词里的一些特殊句式的读法,本词中领字的停顿。

3、请学生代表试读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指定一名学生配乐朗读。 4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具体问题,教师指导。如:

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字要短促,要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这样做,不仅体现了教师在教学活动的主导性主用,而且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诵读方式,更有利于学生体味课文的内涵,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齐读,随后播放歌曲《雨霖铃》 此次让学生根据ppt课文字幕、意境图,一边诵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这样,既是训练朗读,又是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在诵读中体味诗歌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在诵读的基础上我们就要进行下一环节探究赏析

()、探究赏析 此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法来完成,将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教师点拨名句,化学生理解(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 学习上阕,重点学习融情入景的写法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分析: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点,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酝酿出足以出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例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是眼前之景还是想象之景呢?可以采用讨论的方式,可由学生先提出可供置换的意象或词语,再进行比较,品评。 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

例三讨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代表柳词。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再次诵读本文,争取背诵

总结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建议由学生讨论,找意象。学生对意象的分析只要扣住主旨,言之有理即可。学生未分析的意象,教师可适当提示补充。

(赏析的过程我们就可以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同时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进而完成了本课的重难点任务。) ()说板书和作业: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别前 景语 :寒蝉、骤雨 (实) 长亭、兰舟

别时 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别后 景语:烟波、暮霭、楚天

(虚) 酒、柳、风、月 作业 1、继续背诵《雨霖铃>

2、今天我们赏析了一千年前柳永和他恋人的缠绵离别;其实,离别是没有

时空界限的;它会超越历史,跨过江河,不知不觉来到我们身旁;假期结束,要与父母告别;高中毕业,要与同学分别;出差在外,要与亲人离别„„同学们,把你最美好的别离留下来,以“别离”为题 ,写一篇文章。

()小结:柳永的风格:哀婉缠绵

艺术手法: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fcbc8a50029bd64783e2c2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