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的策略

2023-01-08 07:23: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的策略》,欢迎阅读!
探究,自主,策略,数学,小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的策略

作者:王俊秀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6年第05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11-01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的数学教学再也不能照本宣科,而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交流,学生的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创新思维等,以此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呢?下面,笔者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1 找准知识冲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在教学中,教师要使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让探究学习成为可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对数学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快乐和享受,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学生固有的,运用知识冲突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例如《3的倍数的特征》是在学生已认知倍数和因数、25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25的倍数的特征从数的表面的特点就可以很容易看出——根据个位数的特点就可以判断出来。但是3的倍数的特征却不能、从个位上的数来判断,必须把其它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断,学生发现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找准知识之间的冲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第一环节中,笔者先让学生复习25的倍数特征并对一些数据做出了判断而后,我们谁来猜测一下3的倍数特征呢?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猜测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让学生猜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积极性。由于学生刚刚复习了25倍数的特征,知道只要看一个数的个位。因此在学习3的倍数特征时,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将“25的倍数的特征迁移到“3的倍数特征的问题中,经过反复猜想,观察学生互相补充到得出: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倍数。还有学生猜测各位上的数字加起来是369一定是3的倍数,能想到这点应该说是了不起的。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于是在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产生新旧知识间的矛盾冲突,萌发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具备了探究新知的动力,调动了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更能有效的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 激发学习中的困惑,让探究走向深入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理学认为,是最容易引起探索反射的,思维也就因疑而生。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告诉笔者,只有有了疑问和惊奇,才可能调动学生思考兴趣。笔者常常制造一些悬念,设计一些疑问,有效地激趣质疑,萌发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和强烈的思考探索欲望。在教学中,运用学生学习中的困惑能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为求知的好奇心,扩大兴趣范围,产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还以《3的倍数的特征》为例,那3的倍数究竟与什么有关系呢?找准知识之间的冲突并巧妙激发出来,于是进入到动手操作环节。刚开始笔者先采用课本上百数表来研究,让学生圈出所有3的倍数,让学生观察3的倍数的这些数时,并从中找出相

同的地方。抛出问题: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3的倍数特征。在一个班实践后,笔者认为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由于数太多,结果,很多学生找了与本节课毫无关系的东西,浪费了很多时间。课后,笔者又找一些数代表百数表3691215182124273033363942454851545760636669727578818487909396991622166121932239132919231932167897896

87699876等)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用除法计算的方法找到3的倍数的特征,并观察这些数,这些数的个位分别从09都有,让学生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跟数的个位没有关系,然后从中又把像122145543663216 16292319321等特殊的数单独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从中找出规律。学生在经历了猜测、分析、判断、验证、概括、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后感悟和理解了3的倍数的特征,引导学生真正发现:3的倍数各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不是3的倍数各位上数的和一定不是3的倍数。从而,使学生明确3的倍数的特征。接着又利用1771355338832662142214421等反例进一步证实3倍数的特征,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总结3的倍数特征时,笔者放手让孩子们多说,说透,这样更有助于锻炼孩子的概括归纳能力。随后设计了一系列习题,使学生得到巩固提高。在练习题方面,笔者也采用多种形式,如从学生的学号为入点,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否是3的倍数,并再次探究3的倍数特征;用卡片练习判断;后又组织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来探究和验证,这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方法,使之所探究的问题是渐渐完整而清晰。这样的探究学习比老师直接教给他们答案要扎实许多,之后的知识应用时,学生就相应比较灵活和自如,效果比上节课要好。

教育是一门艺术。课堂不是同步,学生的发展始终是教学的落脚点。我们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对解决问题方法的感悟,这样才可获得最佳的效果,这样才可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新知探究的过程中,要力图让学生在猜想——观察——再观察——动手试验的过程中,产生认知的冲突。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然后再在实验——讨论——验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研究问题,用不同方法去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大量的表象积累,思维产生了飞跃,自然就概括出结论。整个课堂孩子们在充分地体验着、感悟着、发展着。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0798725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e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