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导下的诗词教学策略

2022-11-21 12:16: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课标指导下的诗词教学策略》,欢迎阅读!
诗词,策略,指导,教学

新课标指导下的诗词教学策略

摘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古诗词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诗词教学的一般步骤是:分析意象——品味意——感悟情理。

关键词:新课标 诗词 教学策略

语文课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文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古诗词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语文课标》要求让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强调了诗词教学应重点熏陶感染,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发展学生的审美力。如何进行诗词教学?一般步骤是:分析意象——品味意境——感悟情理。 一、明确意象意境两个要素是诗词教学的前提

意象和意境是教会学生欣赏古诗词时必须掌握的两个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

1.意象的内涵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的物象和诗人主观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情调和意蕴的艺术形象。诗人对客观事物透过主观的美感、经验予以剪裁、融合、去芜存菁的创造后成为可感的具象就是意象。古人讲立象以尽意,就是借助客观物象来表达主观情感,因此,就是情,就是景、物。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溅泪鸟惊心中的两个意象,既能让读者具体感知,又明显带有诗人感时恨别的主观情调。 2.意境的内涵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情调和艺术境界,它能诱发读者开拓审美想象空间。王国维先生有言:以境界为最上,诗或亦然。意境上乘的作品深具感染力。王维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俯瞰蜿蜒的河道,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两句诗描绘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二、捕捉审美意象、感悟美妙意境是诗词教学的重点

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意境是意象的融合与升华。从这点来看:好的意象,就能营造出美的意境。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则主要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因此,在诗词教学中,教学起点是抓住意象,终点是感悟意境,体悟诗词的情韵,受到美的熏陶。如何教会学生鉴赏诗词?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创设情境,分析意象

理解诗歌中的深层意境往往是从理解分析意象为切入口的。诗词教学应从捕捉、分析意象入手。(1)用多媒体的渲染,营造学习氛围,能让学生快速抓住诗词意象。如在教学《乡愁》时,先用多媒体投影海边小乡村、老妈妈遥望远方


的画面,配上诗句,播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和《想家的时候》做渲染,教师范读,学生仿读,引导学生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象征意义?学生很快找出了其中的一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感具体对应起来。学生抓住意象,从字面意义进而理解象征意义,从而迅速把握诗意,为后面体会诗人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以及更为崇高的爱国深情垫定了基础。(2)体会诗眼、词眼的韵味,理解意象的表层意义和象征意义。所谓诗眼,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彩、最关键的词句。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披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动词、形容词、修饰限制性词语、修辞句的表意和作用,为学生快速入境扫清文句障碍。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用词精妙,绿,一字风流,境界全出,一词活用全诗活。透过这些诗眼的表层意义,通过联想、想象,再现了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因此,鉴赏诗词时,学会抓住意象,揣摩、体味其象征意义,是学生顺利进入诗词意境的关键。 2.想象扩充,品味意境

教师要把学生引领到诗人描绘的高雅意境中去,引导学生把僵死不动的文字还原成为生动的人、事、物、景,必须启发学生抓住描述性语句,运用联想,通过想象再造形象。诗是文字画,留有太多的空白,须用想象去补充、去完整,只有想象才能完成诗画互补和诗画合一,才能更好地领会诗的精髓。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指导学生将意象群连缀起来,调动生活积累,用诗意化的文字描绘,或扩展外之或补充诗人外之,如此这样,有利于学生生成意境画面。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夕,一连九个意象,如电影镜头般地剪辑组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意象连接起来,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苍茫萧瑟的秋景图:几根枯藤,数棵老树,点点寒鸦,萧涩的秋风,寂寞的古道,西沉的夕阳,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瘦马……此时此景,游子怎能不向往那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生活,怎能不悲情四溢、思亲怀家?这一切依靠意象的堆叠来营造意境,在教学这些作品时如果能抓住意象,反复揣摩、体味,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生入境会轻松自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表情画意,感悟情理

1)图文描绘,深化意境。人们常用诗情画意来表达最美的情感和意蕴,优美的诗歌总是诗情画意的和谐统一。因此,教学诗歌,不应一味地讲解,这样很容易把诗词中的韵味及意境弄得支离破碎,完全占有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让学生对意境进行创造性的填补或扩充,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动手描画自己想象中的图景,或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以丰富原作的内容,进而将自己化为诗人,进入诗歌的意境之中,从而充分理解诗歌的诗情画意,深刻体会诗歌的画面美和意境美。如在鉴赏王维的诗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时,我让学作画,学生用月亮、松树、泉水、石头四个景象,描绘出了一幅美妙的图画:月亮皎洁,青松青翠如盖。泉水淙淙,石头静默在水中。清澈的泉水流过,在月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2)诵读体会,明白情理。古典诗词教学需要能创造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三分诗,七分读。诵读的过程,实际上是读者与作者情感的交流过程。通过诵


读,学生才能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读进诗人的心里,将诗人之思品读出来,化为自己心中之思;通过诵读,诗歌的诗味、情味才不会丧失,诗歌丰富的意蕴才能全部展现。读刘禹锡的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诗人痛苦的遭遇和郁闷愁苦心境,就不难理解他那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也明白了后两句所暗含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在新课标要求下,诗词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学素养,而且要使学生情感得到熏陶。诗歌教学既是一种知识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而且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格健全有引导作用。诗歌这笔财富,它的矿藏永无止境。要让学生通过品读诗词,学会自己去发现诗的形式美、意境美、情理美,让他们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 参考文献

[1]谢龙新 新课程背景下现代诗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知识窗(教师版),201006)。

[2]竹亦青 著《诗歌意境锁谈》.重庆出版社,1985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15e6902ff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0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