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学

2023-04-24 01:53: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寓教于学》,欢迎阅读!
于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寓教于学

作者:马立华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7年第06

要:化学的学科知识内容体系十分抽象但是又来源于生活。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的阶段,而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化学知识来解释。苏教版的化学教材中知识点的设置十分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应该在教材的基础上利用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教学。 关键词:寓教于学 中学化学 学生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135-01

在中学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将化学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用生活视角去理解化学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在改版后,苏教版中的《实验化学》模块也体现了对中学化学教学应用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的要求,寓教于学。 1 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

化学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仅应该停留在对学生知识的教授上,而是应该以学生对知识的生活运用作为主要的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寓教于学,将化学知识的教学与化学在生活上的应用相结合,让中学化学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化学与生活的模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让学生形成化学与生活的思维模式,这就要求教师的化教学内容应该紧贴学生日常生活。 教学案例一: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钠的化合物; 课程设计:

课程导入阶段:向同学们询问他们对于生活中油条的了解:油条为什么会膨胀? 课程呈现阶段:炸油条时,面粉中需要加入小苏打,它与面团中的酸反应形成钠盐和二氧化碳,碳酸氢钠物质在面团受热时分解成了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这两个反应的过程形成二氧化碳在面团中,气体受热后迅速膨胀,所以油条也会膨胀。(在教学的过程 中引导尝试性学生独立进行化学方程式书写)

课程产出阶段:要求学生在课后寻找更多的关于生活中一些现象的化学反应,并现自行尝试性书写化学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生活中深受大家喜爱的油条食品作为化学课堂的载体,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完成对钠的化合物的学习,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一起探究油条膨胀的奥秘,这样,学生在学习钠的化合物的同时已经具备了相关的生活经验,在课堂上,学生就会很容易地将生活经验与学习的化学知识结合起来,寓教于学,课堂的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

2 中学化学教学与自然现象

生活中有很多自然的现象是由化学反应形成的,中学教师的化学教学应用于学生的生活中,还可以将化学与大自然的一些自然的现象结合起来,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能够形成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还能够学生更有兴趣学习化学知识。中学生容易对世界一些隐性的现象产生好奇,大自然的很多奇妙现象所蕴含的化学的知识将会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应用化学 教学案例二: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碳酸钙与氢氧化钙; 课程设计:

课程导入阶段:向学生展示世界上关于钟乳石奇观的图片

课程呈现阶段:钟乳石的溶洞分布在石灰岩之中,石灰岩主要是由碳酸钙构成的(现场学生做澄清石灰水中通人二氧化碳的试管实验),它与水中的二氧化碳产生反应形成碳酸氢钙,水中的碳酸氢钙预热重新形成碳酸钙,同时释放出二氧化碳,这样慢慢积累就会形成钟乳石的奇观。

课程产出阶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介绍钟乳石的奇观并写出必要的化学反应式,同时搜集更多的关于大自然奇观中的化学反应并尝试性写出来。

在这个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以世界奇观钟乳石作为将化学引入学生生活的媒介,用钟乳石的形成过程来使学生了解关于碳酸钙与氢氧化钙的化学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形成世界奇观形成的化学反应的思考,学生在自然奇观面前将会思考其形成的化学程,实现了化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应用化学这两者之间的良好互动。 3 中学化学教学与环境保护

环境与师生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以环境问题作为中学化学教学的切入点,则体现了教师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充分将教材的内容与生活相联系。环境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是来自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催化了大自然之中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超出了正常自然新陈代谢的过程而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教学案例三:

课程目标:明确什么是二氧化硫及其与酸雨的关系; 教学设计:

课程导入阶段:向学生展示一段关于酸雨的纪录片,并向学生提问是否有人了解什么是酸雨以及是怎样形成了酸雨。

课程呈现阶段:主要向学生讲解什么是酸雨以及为什么形成酸雨,从而导出酸雨是被雨水吸收的二氧化硫等物质。由于硫是煤炭的主要构成物质,中国是一个以煤炭为主的国家,煤炭中的硫在与氧气结合燃烧后就会形成大量的二氧化硫的物质,二氧化硫与空气中氧气与雨水在尘埃作为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硫酸。接着向同学们指出中国成为一个受到酸雨危害十分严重的国家,这是为什么呢?酸雨对土壤、建筑、河水等都带来的了严重的危害。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酸雨带来了环境危害并引导学生思考应该如何用化学的方法解决中国来自于酸雨的危害。 课程产出阶段:引导学生学会有关硫的化合物之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形成关于二氧化硫与酸雨的关系的思维联想。

知识巩固:让学生在课后寻找更多的关于酸雨的资料以及二氧化硫的资料,做成一份简短的资料汇报。

在这个教学的案例中,教师的化学课堂从导入阶段一直到课堂知识的产出阶段,都将化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最初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煤炭含有硫的物质,其与氧气燃烧以后就会产生二氧化硫,这些物质与雨水相接触又形成了酸雨,而酸雨问题是中国的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等这些都是教师引导学生将教学的内容与生活中的环境问题想联系的一种表现。 中学教师在教学中实现化学教学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老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寓教于学实际上是对化学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一个新要求。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教师应该做到让学生将教师的教学内容真正应用于实际的学习和生活当中。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177f1fd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2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