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什么感动你

2022-08-10 03:17:4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拿什么感动你》,欢迎阅读!
感动,什么

我拿什么来感动你,我的孩子

内容摘要:人类的情感丰富多彩,感动更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情感。生活百味,世间百态,其间涌现出许多感人的事迹,带给人们强烈的心灵冲击。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教学,应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引导学生在生活细节、社会视窗中寻找感动,引发学生在教师激情、媒体渲染中萌生感动,引领学生在真情沟通、主动参与中体验感动,从而使学生学会感动,在感动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感动 品德教学 人格

人类的情感丰富多彩,感动更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情感。生活百味,世间百态,其间涌现出许多感人的事迹,带给人们强烈的心灵冲击。中央电视台成功推出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当颁奖晚会在全国热播后,很多人都会含着眼泪,泣不成声地看完这个节目。可见,感动是一种精神,它使我们震撼心灵;是一种力量,它让我们信心倍增;是一种人格,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自我完善。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教学,应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引导学生在生活细节、社会视窗中寻找感动,引发学生在教师激情、媒体渲染中萌生感动,引领学生在真情沟通、主动参与中体验感动,从而使学生学会感动,在感动中健康成长。在品德教育中,若让学生收获一份感动,那就帮助他们体验了一次情感的升华,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旅行。在新课程背景下,只有充盈着感动的品德教学才能更有效地实现德育目标,从而引领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下面我就三个方面来谈品德教学中的感动教育——情动·心动·行动。 一、情

任何人思想的转变源自心灵的震颤,心灵的震颤源自生活的体验。品德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应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因此,品德教学就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开教育,引导学生投身到社会生活当中去感受、去领悟,引领学生在生活细节、社会视窗中积极寻找感动,得到心灵的震撼。

(一)关注身边生活——寻找感动

人的品德形成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生活,是儿童品德形成的基础,也是道德行为的场所。特别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来说,他们的世界就是他们所能听见、能看见、能触摸到的生活范围。他们的道德观、世界观尚未形成,而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就会对他们的道德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从教学过程中,难发现课堂已成了孩子回忆真实生活的平台,教学真正让品德回归了生活。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找准贴近儿童实际生活的切入点,尽可能地为儿童创设条件和机会,如:让一年级孩子在生活的细节上寻找到了家庭生活中的趣事,体验生活带给自己的快乐,领悟到了“爱其实并不遥远,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的心灵感动,追求到了“润物细无声”教育意境。

(二)挖掘社会资源——寻找感动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举国瞩目,感动中国以升华的激情和


斐然的文采深深地感动了众人,体现了的特有魅力。感动中国的主持人是这样致开幕词的:“感动你我,感动中国。唤起忠诚,唤起奋进,唤起爱心,唤起无私,唤起坚强,唤起责任,唤起人之初最美的品德!当我们的眼眶溢出感动的泪水,我们的心灵早已产生深深的共鸣。他们,是我们社会中千千万万好人的缩影。们,是我们的楷模!他们,代表着我们的社会,代表着最光辉的价值取向!去相信我们的社会,相信可爱的人民,相信温暖、美好、爱心,无私,善良等等温馨的字眼吧。对一切充满爱的事物来坚定我们对真情的信仰,你必将在感动中收获一生„„

每当我读这段话时,心灵总会产生莫大的鼓舞和感动,其实我们的学生也为何曾不是呢?他们用自己“小眼睛、大视角”注视着这个社会、用心灵感受着社会中的人和事。我曾在品德教学中组织在班级中评选“感动班级人物”,让学生在英雄人物的故事中体验感动,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感动,在行动中创造感动,在成长和进步中收获感动;在活动中他们可以发现长辈的亲情、师长的教诲、伴的关怀,这些原来都让自己漠视的角落只要用心体验原来存在着如此多的感动。“寻找感动”让学生们明白伟大有伟大的感召力,卑微也有卑微的震撼力;虽然自己很平凡,也许感动不了中国,但可以从感动身边的人做起,留下关爱,带来温暖。在学生心中种下一颗颗爱的种子,让爱在他们的生命中生根发芽,随他们成长。

(三)灵动的课堂——寻找感动

2009年,在《岭南少年报》的组织下,广州市几所小学在学生中进行了主题为“什么事使我最感动”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4%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容易被感动的人”或“不知道什么是感动”,在“你曾经做过哪件事令父母最感动”一题中,不少学生交了“白卷”。道德上的冷漠根源于感情上的淡薄。一个会感动的人必定心中有爱,有着同情心和移情感,愿意去感受、分担或试图解除别人的痛苦。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孩子善于从别人眼中察觉其心境,教会孩子善于在日常生活中体察别人的痛苦与忧愁,用智慧和心灵来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并由衷地愿意为别人尽力。这也呼唤我们教师要做一个充满激情的传递者,让孩子学会感动、享受感动。作为教师,我主动创造灵动的课堂引领孩子们寻找感动。

1.大自然真美——感动生活

教学《找春天》一课时,正值初春,到处一派生机勃勃的魅力景色,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课下鼓励孩子找春天,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闻,感受春天的美丽,用自己的方式由衷地赞美大自然。在课堂中我适时播放课件《春天来了》(播放),这段录像深深的吸引住了孩子们的心,花开了、水化了,大雁从南方飞回来了,对美丽的大自然,孩子们被深深的感动了。

2.您的心思我懂——感动亲情

在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我爱父母》中,我先让孩子们回忆与父母在一起的快


乐时光,有让孩子们讲了讲父母为自己的无私付出。为了使学生了解父母的辛苦,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懂得父母爱的无私、伟大与纯洁,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在课的最后,我补充了一个学生很熟悉的儿童绘本资料。

苹果树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棵大大的苹果树。一个小男孩每天都喜欢来这儿玩。他有时爬到苹果树上吃苹果,有时躲在树阴里打个盹儿„„ 时光流逝,小男孩渐渐长大。 一天,小男孩回到树旁,一脸忧伤。树说:“和我一起玩吧。

男孩回答:“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我想要玩具,我想有钱来买玩具。 树说:“抱歉,我没有钱„„但你可以摘下我的苹果拿去卖。 男孩把苹果摘了个精光,开心的离去了。一天,男孩回来了,树喜出望外。树说:“和我一起玩吧! “我没有时间玩。我要做工养家,我们要盖房子来住。你能帮我吗?”你可以砍下我的树枝来盖房子。 男孩把树枝砍了个精光。 再次寂寞和难过。 一个盛夏,男孩回来了,树雀跃万分。男孩说:“我越来越老了,我想去划船,悠闲一下。你能给我一条船吗?”“用我的树干去造一条船吧。你可以开开心心地想划多远就多远。 男孩锯下树干,造了一条船。 终于,多年以后,男孩又回来了。树说:“抱歉,我的孩子,可惜我现在什么也不能给你了„„我惟一留下的就是枯老的根了。树流着泪说。 现在只要有一个地方歇一下就好了。经过了这些年,我太累了。男孩说。 孩坐了下来。树开心得热泪盈眶„„

力的小故事一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掀起了波澜;他们被感动了!是啊,感动是什么?感动是是心底的一根弦,它是没有预谋的,一个不经意间的拨动有可能奏出最动人的声音;尤其在课堂上,也许感动就如此简单,简单的只源于一个耳熟能诵的小故事中。

3.“我来帮助你”——感动友情

《我帮你,你帮我》是我非常喜欢的一课内容,该课教材安排有“展示台”活动,即让孩子们说说

自己帮助同伴的事例。每每这时,孩子们纷纷回忆起往事中的点点滴滴,如自己曾经借过橡皮给同学,帮同学一起做值日„„虽然都是一些小事,但是孩子们在讲述时都面露微笑。“帮助他人,快乐自己”这句话说得一点也没错。孩子们讲到别人帮助自己的事例,我都宽容地允许了。因为这时孩子们正在被同伴的友善感动,被自己的纯真感动,我能够做的只是用心地呵护。

4.“我真棒”——感动自己

《主动做家务》一课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们养成在生活中不要事事依赖大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家里学着做家务的好习惯,我在班里开展了 “我是家里的小主人”活动。这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小主人的责任意识,更是为了他们生活和成长的需要。在课堂上孩子们展示了自己的绝活,还把照片发给我。想在这样灵动的课堂,孩子们都被自己感动了,感动于自信、成功与收获。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1f0a0bb7c1cfad6195fa76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