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性别偏见

2023-01-30 00:29: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生活中的性别偏见》,欢迎阅读!
偏见,性别,生活



广告中的性别偏见

洗衣粉广告、食用油广告、洗衣机广告都是女性形象,这涉嫌性别歧视,现在荧屏广告几乎只要涉及家务产品,形象都是或娟淑或能干的女性,她们在电视上洗衣服、做饭、抹地板,鲜有男性出现。有广告商对此解释:“男性做家务的广告看上去多别扭啊,没女性做起来和谐自然。”这种反驳就是下意识的性别歧视!为什么女性做家务就比男性看着顺眼?还不是因为人们心底认为女性应该多做家务?这就违反了男女平等大原则,所谓劳动工作中男女平等就体现在不能在传统文化背景下让女性从事社会分工中层次低级的劳动,而家务劳动就属此列,一味使用女性形象的家务产品广告就可以视为对女性的歧视。

还有我们汉字中也明显的体现出了性别歧视的现象,即汉字中许多贬义词都是女旁的现象。据学者统计,《辞海》中所发现的女旁字共有257个,实际褒贬评价的有100个,含贬义评价的有35个,(包括“奸,娼,妓,婊,嫖,姘,奴,婢,妒嫉,嫌,妖、婪、妄、嬖”等,奸淫的“奸”字甚至用三个女表示,写作“ ,褒义评价的47个,褒贬参半的18个。且不说女旁贬义字比较多,无论褒贬,拿女字来造字本身就有不平等之嫌。谚语和俗语中的例子也不少,“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女子无才便是德”“惟小人和女子难养”“养男不养女,养女要受苦” “女人头发长见识短”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造字之初及其演化和应用过程中社会对女性的态度,折射出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


语言体系中的有些单位也会映照出一定的社会道德伦理观念,在封建社会中,夫妻之间地位很不平等,丈夫是一家之长,妇女要遵守三从四德,在家庭和社会中没有任何地位,丈夫对妻子有许多卑称,如:“贱内,贱人、拙削、糟糠、内人、内子、内助、贱妾”等,映照出封建伦理中“夫为妻纲”的道德观。现今社会虽然这些封建伦理纲常没有那么严格,但在许多地区特别是落后偏远的农村,男人仍然会称自己的妻子:“做饭的、烧火的、孩儿他娘”等明显贬低女性地位的称呼。这无不表现出汉民族的伦理观念中对妇女的歧视和贬低。

在词序中,先男后女的词语排序也反映了汉民族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道德观念。如我们习惯说父母,夫妻,夫妇,兄妹,男女,哥嫂,爷爷奶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夫唱妇随,男耕女织,男女授受不亲,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等等,而倒过来说则会让人觉得怪异可笑,不为社会和语言文化规范所接受。

诸如上述所谈及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在我们周围生活中还有很多,比如:食物消费中的不平等,喝酸奶的大多数是女性;职场中的性别歧视,女性在职场升迁中比男性更困难;还有劳动分工中的性别刻板印象等等。造成这些性别刻板印象的原因是男女先天生理上的差异,但更多的是社会文化、媒体宣传等等这一后天因素的塑造,所谓的男女更多的是我们后天成就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2a94c237d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0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