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结缘豆》 读书或写作都是与人结缘

2022-04-10 10:31:3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考作文素材《结缘豆》 读书或写作都是与人结缘》,欢迎阅读!
结缘,素材,作文,写作,高考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结缘豆》:读书或写作都是与人结缘

周作人的随笔《结缘豆》,淡淡的笔调,平和的心境,显见的寓意,读来有如好友清谈。特别是它的寓意,觉得很特别。它介绍了结缘豆的来由,阴历四月八日佛诞日,好善者取黄豆、花香豆或别的豆类,散之于市人,谓之结缘豆。据他考证,此风俗南北皆然,古今相类。结缘豆的风俗,虽然来自于佛教,却推广在生活之中,其结缘的意义,早就超越宗教,成为人生一大内容。



不过,这种结缘豆的风俗,现在早已消失,而结缘之意义也少有人提及。但仔细寻思,所谓和谐社会,不就是讲结缘,如果人人结缘,天下不就是大同世界了么?当然,这只是胡诌,而周作人所说结缘的意义,才是实在的。



他说,结缘的意义何在?大约是从佛教进来以后,中国人很看重缘,有时候还至于说得很有点神秘,几乎近于命数,如俗语云,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觉得颇能说明人世间的许多事情,仿佛与遗传及环境相似,却更带一点儿诗意,象圣餐的面包葡萄酒似的一种象征,很寄存着深重的情意。



那么,人为什么要结缘呢?他觉得,这或者由于不安于孤寂的缘故吧,因为有一种苦痛无法解除,即是人生的孤寂。人是喜群的,但往往在人群中感到不可堪的寂寞,有如在庙会时挤在潮水般人丛里,却象一片树叶,与一切绝缘而孤立着。因此,我们的确彼此太缺少缘分,假如可能,实有多结缘之必要。



在生活里,结缘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因人而异。有人以烟酒相聚,有人以棋牌共乐,有人以琴弦书画为友,有人则以念佛拈豆结缘。而周作人说,我现在去念佛拈豆,这自然是可以不必了,姑且以小文章代之耳。他把写作作为结缘的方法,他说,我自己写文章,是属于哪一派的呢?说兼爱固然够不上,为我也未必然,似乎这里有点儿缠夹,而结缘的豆乃仿佛似之,岂不奇哉。



在他看来,古人往矣,身后名亦复何足道,唯留存二三佳作,使今人读之欣然有同感,斯已足矣,今人之所能留赠后人者亦止此,此均是结缘豆也。无论古今,写作就是一种结缘,而其作品就是撒在人世之间的一些结缘豆而已。周作人的文学结缘论,也许和当年曾经引起他强烈共鸣的,有岛武郎的名言有关:我因为寂寞,所以创作,我因为欲爱,所以创作,我因为欲得爱,所以创作,而文化人的写作就是结缘。



这是一种文学中庸的态度,不汲汲于功利,但也不是对于人事完全冷淡,只是适中地冷静处之罢了。因为不甘寂寞,才有所发泄,有所感慨;正是藉此以结缘,才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才能与作品中所钟情的人交谈。文章之为我,才有率真和个性色彩;文章之兼爱,才有审美和文以载道。悦己是一种享受,怡人则是更高的境界。能得到别人的共鸣、启迪,以文会友,广结天下之缘,夫复何求也?



周作人曾说: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作文也是如此。在于有意无意之间,这才是至高的境界;有如人世间的缘,可遇而不可求。就象他自己说的,缘很有点神秘,几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乎近于命数。而文学的结缘说,说明文学也很有神秘浪漫的色彩。



其实,对于周作人,读书也是以结缘来摆脱人生寂寞的方法。周作人的人生,多半时候也都在寂寞中度过,因此,他把自己的居处题为苦雨斋。梁实秋曾描写苦雨斋的境况:八道湾在西城,是名副其实的一条弯曲的小巷。进门去,一个冷冷落落的院子,多半个院子积存着雨水,我想这就是苦雨斋命名的由来了。在这冷落之中,你会感到主人的淡泊与寂寞来。

在人生风雨稠的岁月里,周作人躲进苦雨斋,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在与古人的结缘、对话中,使自己寂寞的内心得到慰藉,精神也得到升华。现在,我们看他的《夜读抄》《苦茶随笔》《苦竹杂记》《瓜豆集》《风雨谈》等随笔,差不多都是读古书的笔记,这正是他与古人对话、结缘,而捡拾到的结缘豆。通过与古人广结神灵之缘,在历史存在中找到自我存在的根据与理由。这也是他排遣现实的寂寞,消除生活困惑的一种绝佳的途径。

周作人说,我尤喜读古书。读古书有如与古人面谈,又如赴远古圣贤的盛情之约,穿越时空,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悠悠情怀,聆听到古人心灵的吟唱,这种乐趣是始于心灵而又归于心灵的。朱光潜曾说陶渊明自感吾道不孤,好读书就是缘故;正是读书,使陶渊明打破了现实的界限而游心于千载,发见许多可为友的古人,精神因此获得新的超越与自由,这也正是周作人所追求的读书境界。



周作人通过读书,曾和两个亡国之君对语。他听梁武帝言: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便觉梁武帝不朽。国有兴衰,人有成败,不怨天尤人,自有举重若轻的洒脱;又听后主李煜亡国后的哀吟: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便觉得李后主不屑。让人联想到周作人在抗日时期的表现,不把家国沦亡当一回事,看来他是深得梁武帝的亲身教诲了。



无论如何,读周作人的《结缘豆》,懂得读书、写作就是结缘,乃人生一大收获也。读书可以结先人之缘,写作则可以结今人之缘,还可能延后人之缘。如此说来,读苦雨斋主人的书,我与周作人先生也算是结了缘,且得一知己,幸矣。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4271db9c7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4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