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王昌龄唐诗原文鉴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2022-10-07 09:12: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闺怨》王昌龄唐诗原文鉴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王昌龄,原文,唐诗,赏析,注释

《闺怨》王昌龄唐诗原文鉴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诗鉴赏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这首诗抓住闺中少妇盛装登楼欣赏美好春光时心头突然激起思夫之情这一瞬间心理变化,细腻而生动地刻画出了这位女主人公被离愁别绪所困扰时的愁姿怨态,含蓄地表达了夫妇朝夕相爱胜似追求世俗功名利禄的思想。

诗的起句“闺中少妇不知愁〞,“不知愁〞三字,表现出闺中少妇天真、娇憨乐观、开朗的性格和对生活热爱、达观的态度。正因为她娇憨得不知愁,才会一度向往世俗的荣华,劝“教夫婿觅封侯〞;正因为她热爱生活,所以面对大好春光,她才会精心地打扮自己,象孩提时那样蹦蹦跳跳地登上翠楼,去饱览人间春色。丈夫参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

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曲折,和家境比拟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唐代前期国力强盛,参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在这种时代风气影响下, 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

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梦想的。第二句“春日凝汝上翠楼〞,那么是“不知愁〞之形态的注解和具体表现。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欣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凝妆〞

1 / 2




二字上我们可以体会她登楼前那“不知愁〞的欢悦心境;一个“上〞字,又将她登楼时步子的轻盈描绘得真实可感。

第三句“忽见陌头杨柳色〞,是全诗的关键所在。 “忽见〞说明所见的突兀、感触的陡生、联想的迅捷。

其实,在大好春光中,处处都有柳暗花明、莺歌燕舞,见柳是不会令人大惊小怪的。然而这里所见的'“杨柳色〞有它特定的地点——“陌头〞。这个“陌头〞,它使人联想到:也许从前他们夫妇曾携手经此而游春;也许当年她曾在此“陌头〞亲自折柳送夫参军,以期觅得封侯,求取荣华。然而丈夫一去数年,这美妙的“陌头杨柳色〞却无人共赏,一种怅惘、孤寂和愁苦的感觉不免要袭上心头,并引燃久蓄心头的离愁别绪,于是目光与“陌头杨柳色〞相撞,就会猝然迸出“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个炽热的念头。于是由“愁〞而“悔〞,由“悔〞而见“怨〞。“悔〞字是“愁〞和“怨〞所化合而成的衍生物,而“愁〞和“怨〞又是“悔〞的根源。在离愁袭扰心头的时候,这位闺中少妇的“怨〞,不涉夫婿、重在责己,这就更衬托出她对丈夫的一往情深。这里的“悔〞,也是闺中少妇瞬间对人生世俗功名利禄的一种彻悟,它从另一个角度含蓄地暗示黩武的开边战争破坏了多少人的爱情和幸福!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感情波澜起伏,跌宕有致,诗的画面感极强,境界优美而含蓄。本来要凝妆登楼,欣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诗题为“闺怨〞,但诗句却无一字道及“怨〞字,一切意在言外。

2 /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471182b26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5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