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十五从军征》说课稿范文

2023-01-10 14:12: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二首《十五从军征》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
二首,从军,古诗,范文,十五

古诗《十五从军征》说课稿

古诗二首《十五从军征》说课稿范文

《古诗二首》做为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7单元“战争”的起始课,它以诗歌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的性质以及给人民带来的深刻影响,并让学生认识了由此产生的“兵役制”等残酷的制度,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了解战争。《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全诗既含蕴简洁,又深沉凝重,令人感愤,催人泪下。而它后面的《出塞》则是从另一个角度表达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之情。同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有关战争题材的诗歌和文章,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将使学生从老百姓的角度深刻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进一步加强对战争的深刻认识。

学生在经过了5年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的诗歌赏析的意识和习惯的同时,需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情,我们在《十五从军征》的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其中,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而目标的达成必须要运用语文的手段和方法。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力图做到:加强学段之间、


教材之间的前后联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整理回顾与战争相关的诗歌、文章,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在深入学习诗歌时,鼓励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抓住诗中的细节描写,多角度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建构起诗中生动的情境画面,感知人物形象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力求体现将这篇文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并贯穿到我们每一处的教学设计中,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看课————汉。乐府诗 <十五从军征>

今天,教委来我校视导。我上了这节课,也是我初次尝试执教的古诗教学研讨课。因为自觉文学底蕴不够,对中国古代诗歌了解也不多,所以一直都没有底气。时间仓促,尽量挤时间去阅读乐府诗及相关资料,汉代战争及古代兵役制度,试讲了3次,次次都有改动。某些问题直到正式上的前一天都还在不断查阅资料求证专家,最后再敲定。到上课那天,清白江区的一位老师和我同上这篇文章,他上完后师傅都又把我叫出去,对我的教学细节进行了小改动和叮嘱。当时,心里很是忐忑,不知道能不能把这些教学改动和设计的背后的理念体现出来。

课堂呈现上:在上公开课的经历中,

第一次遭遇预设的板书与学生的现场生成出现偏差的突发情况。在之前的几次教学讨论中,把老人的情感线归纳为 喜——悲——泣,再到 后来,我们反复研读文本,确定为悲——悲——泣。可是,在课堂上,学生在第一处却谈到的是焦急,急切,担心,忧虑。当时,我吓出一身冷汗,只按着我的教学设计吧,那就得硬生生的把学生牵引到我 "" 板书上来,这实在是没有尊重学生的现场生成。何况学生说得很在理,错在我们预设时 还没有充分地关注到学情。关注学情吧,就需要我马上抓住学生的体会,迅速把他们的感受提炼成一个字,提炼不恰当都可能导致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出现偏差。我当时很紧张,脑海里出现了"切,急,忧。。。。"最后,果断写上了""字。

这个片断,没参与这节课设计的人几乎看不出来背后的隐情。而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480bd81de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4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