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2-09-27 05:11: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白莲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白莲,赏析,原文,翻译

白莲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赏析

朝代:唐代 作者:陆龟蒙 原文:

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 堕时。

译文

素雅之花常常要被艳花欺,白莲花总应生长在瑶池里。 月儿明风儿清花儿要凋谢,只有恨却无情谁人了解你? 注释 ⑴蘤(hu

“花”的古体字。

⑵此花:指白莲。端合:真应该。端,一作“真”。瑶池:传说 的仙境,相传为西王母所居,《穆天子传》有“觞西王母于瑶池之 上”的话。

⑶欲堕时:指白莲将要凋谢的时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 81-82

2 尚作恩.晚唐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86-188

赏析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称莲花为“花之君子” ,说它

1987 :


“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说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并且 对其作了具体介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这些描写,形象而具体地写出了莲花的特点,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 要寓于对莲花的描写之中。《白莲》这首诗却不同,这首诗虽然是 “白莲”为题,以莲花为吟咏对象,但诗人没有对白莲作具体描绘, 是抓住白莲颜色的特点,借题发挥,直述诗人自己的看法,抒发自 己的感情。

诗的第一句:“素花多蒙别艳欺”便明显地指向人事。有不少人 视乃至鄙弃素色的花卉,而专门喜欢那些妖艳的花朵。封建社会的 上层社会也是这样,一些朴实无华,不善于表现自己的人往往妹忽视, 被埋没,被欺凌,而一些华而不实的家伙则往往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欣 赏与重用。这句诗明显地指向了这一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诗的第二句 就更明显了,瑶池是传说中的神仙世界,是无比高雅神圣的地方。诗 人说白莲应该在这样的地方占据一个位置, 这明显地是在说那些有才 能的人应该在人类社会上得到自已应得到的地位。 这里当然也不能排 除诗人有自况的意思。可是,在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被摧残并不 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使诗人感到愤怒,也使诗 人感到悲哀,因此在此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塑造了在晓月清风之中即 将凋谢的白莲这一形象,让人们注意,向人们提出了问题。这就又一 次把矛头指向了封建社会,控诉封建统治者摧残与埋没人才。 这首诗 就是这样通过对白莲的吟咏,揭露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被摧残的 不合理现象,为被埋没、被摧残的人才鸣不平,为他们发出呼呼的。 这首诗诗主要运用


象征的手法,议论与描写结合得十分巧妙,语言也 通俗易懂,概括力强。

《白莲》一诗从“素花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新意;然而它并没 有黏滞于色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白莲好像无情,但却有恨, 在天欲晓而残月尚在,凉爽的晨风吹着,无人知觉的时候,这正是白 的花瓣将要坠落的时候。这样的想象和描写是既适合作者心目中的 白莲的性格的特点,而且又很有情致和余味的。因为有诗的感觉和想 象的诗人写诗,并不是仅仅打一个比喻,借题发挥,发一点个人的牢 骚,而是对他所歌咏的对象,总是感到了诗意,感到了有动人的地方, 然后才可能写出可以打动人的真正的诗来。 最后两句,诗人从不即不 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50769098b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a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