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精品文档

2023-02-26 15:07: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精品文档》,欢迎阅读!
理论,文档,合作,基础,精品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collaborative learning ),又称协作学习,对于它的定义,国内外不同学者各 不相同。综合国内外对于合作学习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合作 学习是一个复合性、 多层面的概念, 它打破了以往传统的班级授 课制,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小组根据共同目标,进行合作互助, 以完成共同的任务。

从现有的关于合作学习研究的理论文献来看, 总的来说, 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来自于社会学 理学和建构主义。 它的主要 理论基础主要有群体动力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发展理 论和精制理论及课堂教学工学理论等。

一、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 ?温,他创 设了磁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勒温借用物理学中磁场的概念, 认为人的心理、行为决定于内部需要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从群体动力学的理论来看,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 小组人 员为一个共同目标聚在一起共同努力, 小组合作的力量源泉来自 于互相依靠和相互团结。相互依靠为每个小组成员提供了动力, 使成员之间互相勉励, 尽力做好分配的任务, 以促使整个小组最 终能成功达成小组的目标。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同, 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理 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 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 者可以主动地建构知


识, 他们要么是自己, 要么是求助他人或其 他信息源的帮助来达到建构知识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父母、 同伴、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 在的被人发现的东西, 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 新现象、 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而已。 Gunawardena 等人( 1997)的模型就反映了建构环境下的认知互动过程。 Van Offenbeek 2001)则进一步提出,这种合作型的知识建构将导 致群体的潜在行为的变化( Van Offenbeek 2001 )。

三、认知发展理论和精制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主要是根据维果茨基和皮亚杰的理论发展起 来的。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 是指儿童 在独立解决问题时表现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在别人或文化工具的 帮助下解决问题时所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Lantolf

2000)。通过教学,能创造最近发展区,这一区域 既体现在教师的教学

之中, 也体现在与较强同伴的合作之中。 过小组内部的争论、磋商、讨论、协调等方式,小组达成某个问 题的共同意见与解决办法,这是心理发展的社会关系的渊源。

皮亚杰学派的理论认为, 当个体在环境中进行合作时, 产生 了社会认知上的冲突, 进而导致不平衡现象, 此现象反过来又激 发个体认知上的发展。 皮亚杰主义者呼吁学校要增加对合作活动 的运用。

Huber (1991 )提出合作学习的认知过程应包括信息获得、 信息分

布、信息解释、信息存取等四个阶段( Huber1991)

认知精致化理论认为, 精制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即是向他人解释材 料。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 教者与被教者均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522f12f34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1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