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全诗翻译注释赏析

2022-03-19 23:00: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全诗翻译注释赏析》,欢迎阅读!
望乡,芦管,李益,全诗,受降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

人尽望乡全诗翻译注释赏析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唐诗赏析及诗意翻译注释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文解释】



一: 回乐峰前的沙地像白雪一样,受降城外月色如寒霜。不知什么地方吹起了芦笛的乐声,整个晚上出征的战士都在远望家乡。 二: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是何处响起凄凉委婉的芦管声,使得一夜间远征的人个个眺望故乡思亲人。

1 / 3


以霜月、芦笛、乡思,构成一幅思乡图,意境感人。 【词语解释】

回乐:今宁夏灵武西南处。 烽:烽火台。

芦管:用芦苇、竹子做成的乐器。 征人:出征在外的将士。 【赏析】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四句二十八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声牵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余味无穷。

荒凉的边塞,月光如霜的夜晚,幽怨的芦笛声勾起了出征将士悠悠的思乡情。这首诗意境深远,淋漓尽致,令人回味无穷。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诗歌笔法简洁轻灵,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

2 / 3


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怀?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61c6e91bc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c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