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秋习俗

2022-03-30 01:10: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摸秋习俗》,欢迎阅读!
习俗



到中秋,赛摸秋

——中秋摸秋习俗

郑玉东

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在中华民族的生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八月十五是一年中月亮最圆、最亮的时刻,所以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八月节、八月半、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等。中秋节拥有众多奇异瑰丽的神话故事和内涵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其节日传统至今深受国人推崇。这一天,人们多以月饼、瓜果相馈赠,进而融洽亲情、密切人际关系。月圆时刻则是游戏和欢庆的良机,各地人们举行拜月、赏月、舞草龙、烧宝塔、走月亮、供兔儿爷等活动。我国南方各地还有摸秋之俗,它既是人们节日狂欢的集体活动,也是人们表达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馈赠的感恩的重要媒介。

摸秋又称偷瓜送子、送瓜祝子、食瓜求子,属旧时民间祈求生育习俗,广泛流传于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此俗源于古代的月神崇拜,月亮被先民视为主宰生命的女性之神。如《吕氏春秋·精通篇》曰:“月者,群阴之本也。《礼记·礼器》载:“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别,夫妇之位也。”为祈求人丁兴旺,月神需时常祭拜。《礼记·祭法》云:“夜明,祭月也。”中秋月圆之夜,人们酬谢月神恩赐子嗣。由于先民原始思维本质上属于交感或类比类型,故在传统信仰中,先民将自然界的生产和人类的生殖视为一体,认为二者可以互相影响。籽实繁多而又藤蔓绵延的植物成为民间祈子的吉物。祭月常用的瓜果供品,如西瓜、葡萄、石榴、枣、栗子、豆角等,都隐含着多子的寓意。而在摸秋民俗事项中,最为常见的为南瓜、冬瓜等籽实饱满的瓜果,人们以其为多子的象征,借助巫术交感,期待早生子嗣。

作为承担生育重任的妇女,婚后未育必然给包括女性在内的整个家族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摸秋为女性减轻心理压力提供了良机,所以已婚未育妇女大都亲历亲为。清代南京及郊县有妇女摸秋祈子的风俗。《金陵琐志·秉烛里谈》载:“江南妇女艰于子嗣者,每於中秋月夜潜至菜园,摘一瓜回,以为宜男之兆。谓‘摸秋’清代芜湖地区中秋月夜,未育妇女园内摸秋,摸得南瓜者主生男(南男二字同音),摸得扁豆者主生女(扁豆又名蛾眉豆,而蛾眉为女性代称)。乾隆年间进士黄钺在《于湖竹枝词》中一首写道:“纵偷为戏莫相嗤,瓜压茅檐豆绕篱。生子居然南有兆,可知女亦是蛾眉。”谐音取义和讨口彩给参与者以希望和信心。

民俗必定是特定地区大多数人共同愿望的表达和集中体现,因而得到群体的认可。传统宗法社会中,传宗接代是关涉家族和社区利益的要事,节日也为旁人助力家族繁衍提供了渠道,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渲染女性生育的集体默契和张力。相比不孕妇女的暗自摸索的羞涩局促,民间风俗中的旁人送瓜祝子则显得大张旗鼓。清末《点石斋画报》中“瓜瓞迎祥”图描绘了荆州地区送瓜祈子的盛况,文中讲述了热心亲友集资为中年谢姓男子祈子迎瓜的活动。画中文曰:“前导有宫灯二十对,杂以笙歌嘹绕,金鼓喧阗,俊童数人,锦衣骏马,顾盼生姿,扮演麒麟送子诸故事,有一童衣文绣跨名驹,手托瓜果一盘,即是会命名取义之所在。迤逦而行,直至谢宅,此送彼迎,异常热闹。”为了答谢亲友的盛情,主人则张灯结彩,大宴宾客。对于送瓜求子的效果,也有人表示怀疑。清道光年间诗人叶调元在《汉口竹枝词》写道:“一路送瓜图热闹,不知喜信应谁家。”相比




城市摸秋习俗的铺张,农村地区的习俗则要充满野趣。旧时,安徽歙县地区,孩子们摸得南瓜或山芋,连泥带水送入年轻夫妇被褥中,而新婚夫妇也欣然接受作弄。民国时期,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为此评论:“无辜最惜红绫被,带水拖泥那可堪。”送瓜祝子习俗反映了群体愿望,一旦形成就代代相传。这一充满戏谑色彩的活动至今仍在部分地区流传。土家族地区,中秋月夜,少年儿童偷瓜送与尚无子女的夫妇,放置床上并预祝生子。当代的一首《夔州竹枝词》写道:“中秋小伙去偷瓜,送与盼儿夫妇家。红纸包来学婴哭,预祝生个胖娃娃。(赵桂林《三峡竹枝词》,中国三峡出版社,2006103页)

月夜摸秋以采摘籽粒众多的植物果实居多,部分城市中秋节未孕妇女却以触摸非生命的坚顽之物为尚。民间传统里狮子是驱恶辟邪、迎吉纳祥的瑞兽,威武凶猛的石狮寄托了无数人的祈愿。清代重庆地区有中秋赴寺庙摸石狮的习俗,首清代《巴渝竹枝词》写道:“何事求嗣心太切,佳人寺里摸秋来。”题下注解:“中秋夜,女伴游寺中,辄手扪石狮子,以为得子兆,谓之摸秋。(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3305页)清代,宜昌城区中秋月夜妇女有抚摸总兵署门前石狮的风俗,寓意同样为求嗣(徐明庭等编《湖北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332页)。清代南京城区,未育妇女摸秋则选择钟山书院前的铁锚。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五载:(钟山书院前)有二铁锚,二叉陷于土,一叉在上,相传马三宝下西洋故物,妇人中秋抚之可以生子,俗曰‘摸秋’铁锚当为男性生殖器的模拟物,是男性生殖崇拜的反映。清末武昌城区,妇女有中秋夜赴紫阳桥摸索石洞的风俗,意为祈子。有诗为证:涂山剖石古曾传,炼石抟人一转关。就使摩挲真应手,生儿也带一分顽(同上,70页)。此俗则是女性生殖崇拜的仪式,为“祈子石”风俗的变体。形形色色的顽物都是隐形生殖崇拜的巫术象征,活动参与者将其视为灵物,确信通过接触能获得神力而实现增加子嗣的目的。

中秋佳节因为有皎洁的月光而浪漫,月下正是青年男女求偶的绝佳时刻,摸秋为男女相会提供了良机。河南信阳民歌《摸秋》唱道:“小伙子姑娘手拉手,中秋月夜去摸秋。”平日严格限制子女和异性接触的父母此时不加干涉,任由青年自由交往。“到中秋,赛摸秋。”是鄂西土家族地区的风俗,土家人除了摸瓜送子的活动外,青年男女乘此良辰美景约会心上人。土家民歌《摸秋》唱道:“八月十五是中秋,瓜果满山沟。土家哥哥出门走,戴月去摸秋。东坡摘个桔,西山揪个柚。来到情妹屋檐后,腿子直发抖。小妹妹你至今不松口,我想偷不敢偷。年轻人在品味大自然的鲜美时,也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

偷瓜送子等习俗虽然在现代社会有所遗留,由于民俗事项生存的主客观条件不断发生变化,此类习俗已经式微。青少年摸秋尝鲜仍然风行。农历八月中旬正是秋收的时节,各种作物相继成熟。农人在感谢神灵的恩赐时,举办各种活动庆祝丰收,同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丰收之时,农民对孩子的“破坏行为”乐观其成。鄂西土家族中秋月夜,儿童潜入他人田园采摘瓜果,主人默许“偷窃”行为,并认为“童子的手,越摸越有”。江淮地区肥东民俗,儿童摸秋偷去各种瓜果蔬菜,主人认为丢失什么,来年什么就丰收。农民庆祝丰收时的纵情欢乐是摸秋民俗存在的基础,同时儿童深入田野也是认识农事的好机会。月圆时刻纵容孩子摸秋,既有人情和谐之美,亦有田园风情之乐。

摸秋民俗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活动事项,是中秋节日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摸秋民俗在很多地区被作为乡村旅游项目而得到开发,显示出其良好的经济价值。摸秋民俗对于增加节庆活动多样性,丰富现代生活有重要的文化价




值。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6cc4ac931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3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