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常见常用兼词

2022-03-27 20:51: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汉语常见常用兼词》,欢迎阅读!
汉语,古代,常见,常用

古代汉语常见常用兼词

古代汉语常见常用兼词

来源:中华五千年--古代汉语词典

什么是兼词?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杨伯峻先生。杨伯峻在《文言文法》说:“这类词的特点是,以一个字,却同时起两个不同的词性的作用。有些是合音词,有些却不是合音词;譬如常用的‘诸’字,有时是‘之于’两字的合音,‘之’是代词,‘于’是介词,那么,这一‘诸’字便同时既起代词的作用,又起介词的作用,‘一身而二任了’。因此,我管它叫兼词,因为它表面上只是一个字,却兼任两种词。”简单来说兼词就是指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不同的词类。 常见的兼词有“诸”“焉”“盍”“曷”“叵”“旃”下面把常用兼词的具体用法介绍一下。 1.“诸”的位置不同,意思也有所不同。在句中时相当于“之于”“之”是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在句末时相当于“之乎”“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 例:

投诸勃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 汤问》 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子闻诸?(《左传 昭公八年》(闻诸:闻之乎,听说过这件事吗?) 2.“焉”根据语气的不同,可理解为“于何”(在哪里)或“于此”(在这里,在那里) 例:

且焉置土石?(《列子 汤问》) 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且焉止息:暂且在此停息)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青麻头伏焉。《促织》 3.“盍”相当于“何不” 例:

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盍以免其父召之?(《史记 楚世家》(免其父:免了他父亲的罪)

4.“曷”通“盍” 例:

中心好之,曷饮食之?(《诗经 唐风 有杖之杜》(中心:心里)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之!《尚书 汤誓》 5.“叵”是“不可”的合音。 例:

吾门人多矣,尹子叵测也。《新唐书 尹惮传》 有成语“居心叵测”

6.旃读“zhn",这个兼词比较少用,是“之焉”的合音,“之”是代词,“焉”是语气词。 例:

愿勉旃,毋多谈。(杨恽《报会宗书》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诗经 采苓》

兼词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还有所体现,如下面这个句子: 他们表示要诉诸于法律,通过法律讨回公道。

我们如果知道“诸”是兼词,就很容易判断出这是赘余的问题,应去掉“于”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748d95ea5e9856a561260f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