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镜像——真人秀节目《花儿与少年》的文化意义解读

2022-11-27 03:10: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青春镜像——真人秀节目《花儿与少年》的文化意义解读》,欢迎阅读!
真人,花儿,解读,镜像,意义

青春镜像——真人秀节目《花儿与少年》的文化意义解读

作者:韩东梅

来源:《声屏世界》 2014年第9



□ 韩东梅

“镜像理论”是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 拉康理论学说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理论。早1936年,他就提出了“镜像阶段论”,一般是指618个月的婴儿无法辨识镜中的自己,他们把镜中的物象认为是有别于自己的“他者”,并在凝视镜子、成人指引的基础上认识自己并获得成长。

2014年湖南卫视重磅推出的《花儿与少年》是国内首档原创明星姐弟自助远行真人秀。节目选择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个性气质但都以年轻、朝气、活力示人的七位影视界明星为主要表现对象,同时明星也是电视观众进行自我观照的“镜像”,观众在对“穷游”、异域风情津津乐道的同时,“镜像”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是该节目受到持续关注和喜爱的原因所在。

真人秀《花儿与少年》席卷荧屏

2014年可谓是“真人秀元年”,各种不同类型的真人秀节目纷纷在国内电视市场找到了一席之地。国内首档以科学为主要表现元素的《最强大脑》赚的盆满钵满之后,湖南卫视也不甘示弱,倾力打造国内原创自助远行真人秀《花儿与少年》,收视率一路飚升,让湖南卫视再次成为继《爸爸去哪儿》之后的收视冠军。

《花儿与少年》将目标受众群主要定位在年轻人身上,节目凭借“穷游”、明星混搭、异域风情吸引了电视观众的注意。节目融合了美人、美食、美景等元素,五位貌美如花、充满朝气、活力的“花儿”与两位稚气未脱的“少年”为观众奉上了赏心悦目的异国之旅。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媒介生态环境的改变,节目的衍生话题也在新媒体平台上引发轰动效应,“帮凯丽粉丝破百万”“见了刘涛就娶了”等微博话题层出不穷,而这些话题的产生、关注、追捧多是年轻人所为。

《花儿与少年》的热播更多的是体现和满足了年轻人的心理诉求。湖南卫视作为“综艺王”之所以能够一直走在综艺节目的前列,是因为它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和当下电视观众的心理。近年来转型社会下的新人际关系成为湖南卫视关注的焦点,它试图通过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为年轻人在价值观、人生态度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花儿与少年》可谓为真人秀节目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湖南卫视赚足了收视率,是一档不可多得的既叫好又叫座的佳作。节目的热播,一方面折射出重压之下的年轻人释放重负、轻松生活的精神渴望,“自助游”的方式为观众提供了新的旅行方式和生活样板;另一方面,不同年龄、个性、性别的明星之间,多重人际关系叠加,形成了现实版的微人际圈。节目精准地戳中了当下人际交往的痛点和痒点,引发年轻人对人际交往方面的思考。

《花儿与少年》筑起“青春的镜像”

青年、少年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和形成的阶段。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机制的成熟、社会身份的认同在很多情况下是在与“他者”互动的过程中获得的。随着社会文化结构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青少年对家庭、群体的依赖越来


越少,相反却越来越依赖于传播媒介建构的虚幻世界。以网络为主体,以电视、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为载体建构的“镜像之城”,是青少年获得身份认同的重要依托。因此,贴近年轻人生活现状,满足年轻人心理诉求,反映年轻人价值观和交流方式,具有深层文化意义的影像更能成为年轻人获得身份认同的重要资源。《花儿与少年》就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电视节目的典范。

作为国内首档原创明星远行真人秀节目,《花儿与少年》的成功不仅在于模式的创新、微博营销、台网联动、明星效应,更在于节目在人际交往、价值观等方面给年轻人树立了榜样。《花儿与少年》是消费文化时代最贴近年轻人日常生活的真人秀节目,它不仅结合了时下最时髦的“穷游”现象,更把现实生活中为年轻人所困惑的人际关系、相处之道搬上荧屏,明星在节目中遇到的一切都和年轻人的现实生活十分相似。这种贴近性在拉近明星与观众心理距离的同时,也让年轻人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明星塑造的“青春镜像”中审视自我,从而获得存在感和身份认同。

总之,《花儿与少年》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是因为节目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充分彰显了明星的价值诉求和为人处世之道,为年轻的电视观众树起了一面满足他们心理诉求和价值取向的“青春镜像”。



“青春镜像”的内涵诠释

年轻人对《花儿与少年》的追捧,实际上是对节目所塑造的拉康魔镜中的“青春镜像”的迷恋。节目因为满足了年轻人心理诉求和身份认同而具有为年轻人传递“青春镜像”的文化意义。节目所传递的“青春镜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价值观的传递:“穷游”照样精彩,精神富足是关键。消费社会的到来,年轻人的价值观念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名牌是购物的首选,价码是衡量物品好坏的标准,这种不良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已经在年轻人群体悄然成风,节约、勤俭的优良传统急需倡导。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湖南卫视主打“穷游”的口号,倾情打造充满甜蜜与考验的“异域风情团体游”。

“穷游”让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洒脱之余多了点沉重,但这却成为节目的看点和卖点。节目由五位貌美如花的“花儿”和稚气未脱的“少年”组成“花少穷游组合”,节目组每次安排一个固定的自助远行地点,以真实、客观的方式记录了旅行中的所有细节。节目将七位明星普通人的一面无限放大,拉近了明星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在节目中,从来不曾为钱发愁的明星们,开始为了节约经费而精打细算,他们甚至吃不饱、睡不好,平民化的生活状态让明星们顿时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遥不可及的精英群体。在“穷游”的状态下,“花儿”与“少年”却也享受着这次远行:花花沉浸于罗马宫殿;少爷沉浸于看地图、看账单,做好攻略以备不时之需;四姐跑前跑后为大家鞍马劳顿;大姐充分享受与外国人交流的快感等等。

这是个全民娱乐、集体狂欢的时代,但是每一个电视观众在休闲、娱乐之余也看到了不一样的精彩,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慰藉。比如为了节约经费,导游张翰宁愿饿肚子的牺牲精神值得点赞;大家集体抱团在罗马街头吃两个冰激凌的场面更加有爱;在吃不饱、睡不好的情况下,刘涛不忘攒钱请大家吃冰激凌,张翰不忘把钱省下来为大家买早餐,火星来的花花和李菲儿不忘把攒下的钱为刘涛女儿买礼物,这种时时刻都为彼此着想的行为让人欣慰。这是一次穷困潦倒、状况百出的旅行,更是一次充满惊喜与关爱的旅行。

二、正能量的诠释: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为了赢得收视率和关注度,很多节目不惜哗众取宠。更有甚者,一些重口味的电视节目大肆宣扬“金钱至上”“实用主


义”。在物欲横流的年代,娱乐趋向低级趣味,很多娱乐节目甚至成了恶俗、煽情的代名词。“一夜成名”更让急于成功的年轻人多了些许躁动与浮躁。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急需正能量的鼓舞,真善美的熏陶。《花儿与少年》以接地气、生活化的旅游主题,让整个收视环境洗去铅华而多了几分淳朴与踏实。

充满朝气和活力的“花少”组合,以质朴的青春视觉、险象环生的旅游经历传递着“团结就是力量”,为观众呈现了一面充满团结与奋斗的青春镜像。节目第一期可谓状况百出,7明星的相处是问题所在,从刚开始接触时的火药味十足到后来大家其乐融融在罗马街头吃冰激凌,这些使节目充满了戏剧性。节目中大家都表现出了牺牲、团结的精神:导游张翰的一意孤行,招致大家的强烈不满,但是后来楼梯挑灯看旅游攻略以备不时之需的场景被大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一直不在状态的会计花花被刘涛代职之后,仍不忘记账以便分担刘涛的压力;大姐在旅途中充当大家的语言翻译,并为节约旅行费用而绞尽脑汁;四姐刘涛自我牺牲,甘愿做大家的大管家等等。在节目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分工,也都各行其职,辛苦的“穷游”旅途因为有了大家的互相理解、互相体谅、互相承担而充满温情和爱。这是节目极力想要传递的正能量,也是节目成功的内核所在。

三、人际交往的榜样:沟通、宽容是法宝。《花儿与少年》是年轻人人际交往方面学习的榜样,是现实版人际交往的活教材。节目自播出以来,收视率与口碑“齐飞”零差评。如果说“穷游”是《花儿与少年》的明线,那么节目中隐含的沟通技巧、交往能力、职场情商等则是节目的“暗线”,是当下社会群体赋予节目的引申义,预示着受众本位意识的觉醒。节目中嘉宾的性别、年龄、个性各不相同,多重、复杂的人际关系在节目中实现了叠加与升级,在这个现实版的微人际圈中,明星之间的矛盾与矛盾的化解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花少”的交流和沟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起初张翰的一意孤行便不被其他人看好,但是在长时间的磨合与接触中,张翰的主见、努力也被其他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节目录制过程中7个生活中的普通人逐渐学会包容、理解、分担,成为患难与共的朋友。

总结

《花儿与少年》不仅在形式上实现了模式创新、台网联动、话题卖点,而且在内容上极力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正能量与价值观,观众在享受美人、美景、美食等视觉冲击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给养。节目所塑造的“青春镜像”,是观众反观自身的参照和建构自我的榜样。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7766b3a8b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0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