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标准研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2022-12-21 19:24:3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心理健康标准研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欢迎阅读!
健康标准,几个问题,应该,心理,注意

心理健康标准研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



心理健康标准问题既是心理健康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近年来该领域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当前学界,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心理健康标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但由于心理健康本身涉及面广且复杂,以及学者们遵循的依据和方法不同,使得心理健康的标准一直众说纷纭、难以统一。

一、传统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缺陷

当前,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成果主要可以归类为以下几个方面:

()六种依据。即统计学的标准、社会规范的标准、医学上的标准、学习生活适应的标准、个人主观经验的标准、心理成熟与发展水平的标准等六个方面。总体来说,这六个依据中除了医学标准外,其他依据都存在较大争议。而且,这六种依据都是各自从单一角度加以界定的,都有其局限性或片面性,所以现在支持这种区分标准的人越来越少。

()两种思路。从方法论的层面看,有学者认为存在着两种思路:遵循“众数原则”的思路和遵循“精英原则”的思路。“众数原则”提出的是一种相对标准,即个体心理健康状况与同社会的大多数人的心理特点来比较和判断;“精英思路”提出的是一种绝对标准,即心理健康程度应以个人内在天性发展的程度来确定。这两种思路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众数原则”是相对标准,难以确定,“精英原则”是绝对标准,难以操作。

()两种倾向。目前在心理健康研究领域中越来越多学者提出了“生存性标准”和“发展性标准”两种研究倾向。生存标准强调保存与延长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尤为强调适应环境、顺从主流文化;发展标准强调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冀求最有价值地创造生活。但是,单纯的“生存性标准”过于消极,强调了社会适应,却忽视了人的发展;而单纯的“发展性标准”又不切实际,忽视了社会环境对人的规范作用,同样也存在着难以客观化,不易操作等缺陷。

二、未来心理健康标准研究对策

心理健康标准的确立,对于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此,我认为未来的心理健康标准研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首先要建立整体观。目前心理学健康标准研究缺乏整体观。总的看来,虽然当前心理健康标准种类繁多,但仔细分析它们仍存在许多相通的地方。也就是说当我们从一个系统的视野来考察上述几种标准可以发现,它们实质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


看待同一个事物。例如,心理健康标准的六种依据都遵从同一原则,即“众数原则”。而且,由“众数原则”思路发展而来的生存性标准,以及由“精英思路”发展而来的发展性标准,它们所涉及到的许多问题可以说基本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这些从表面看来不同的标准,其实质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建构的,它们之间是可以统一的。所以,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如果以科学的系统观和辨证观作为方法论指导,相信其中所遇到的争论会更少,也更加容易达成共识的局面。其次要注重发展观。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体现毕生的发展观。在人的一生中。心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水平和行为表现是不一样的,其相应的心理健康要求应该也是不同的。所以,心理健康标准应是动态的,不是固态的;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认清学科的本身性质

当前,在心理学领域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都还未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例如,智力、情绪、人格的实质甚至是心理这一最基本的概念。我们目前在心理健康上所遇到的困难和争议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与这有关系。在一些基本概念都还未很好建构起来时,我们企图在这些模糊的概念基础上再去建立或发展一个新的概念或理论,其中所遇到的困难和争议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建立一个规范、科学的基础概念体系尤为重要。其次,从研究对象来分析。心理学研究的是一个特殊的对象,即心理现象,很难对它进行客观和直接的描述,一般只能是间接的描述,免不了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而且由于不同的人强调的内容不同,其结果便也会有很大差异,这些都会导致制订心理健康标准时,引起诸多困难和争论。所以,心理健康标准的建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心理学界对这一研究达成共识的过程。再次,心理学研究的主体是人,要真正建构科学的、全面的心理健康观必须对人要有一个深入全面的认识,认识人是一个十分复杂而艰巨的课题,对人的认识上所存在的种种的困惑必将影响对心理健康的研究。人的复杂性就决定了对心理健康标准深入探讨不单单是一个纯粹的心理学问题,它还将涉及到社会学、人学、教育学、哲学等诸多学科知识。因此,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标准建立,心理家和哲学家、教育家、社会家的合作是必要的。从目前情况来看,这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过程。

()注重理论的买证研究

要明确心理健康标准研究既是一项理论研究,同时也是一项实证研究。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标准在注重理论建构的同时更应注意实践的探索。心理健康研究是一门具有很强应用性指导意义的研究,最终的标准应该是一项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而不单是心理学家自己停留在思辩层面上的成果。从目前国内的研究情况来看,其结论主要是研究者从自身认识出发,列出一系列的评价维度来对研究对象的心理状况作出描述和评估,而忽略对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对象进行实证调查。而且,加之受知识背景等差异的影响,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在很多情况下难于处在同一认识和对话的层面上,心理健康主体几乎成为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局外人”。这造成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严重“脱节”,影响了心理健康标准的普适性和存在的意义;同时也因为实践研究的缺乏而导致理论研究过多的争鸣。其实,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在理论上建构的同时还需要在实践上作深入的检验,是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紧密结合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8112b2a9c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5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