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涉江采芙蓉》和《归园田居》评课稿

2022-04-12 02:03: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八年级《涉江采芙蓉》和《归园田居》评课稿》,欢迎阅读!
园田,芙蓉,年级,江采,居》评

精品文档

八年级《涉江采芙蓉》和《归园田居》评

课稿



八年级《涉江采芙蓉》和《归园田居(其一)》评课稿 1117日,语组两位入职两个多月的年轻老师xx和曾xx上了汇报课,课题分别是《涉江采芙蓉》《归园田居(其一)选自高一语必修1第二单元第七课《诗三首》课后,组内老师做了客观中肯、生动活泼的点评,肯定了两位老师的教学基本功、课解读力、课堂把控感,也提出了一些宏观与微观层面的建议。录下评课发言稿,以资纪念。 两位老师都展现了很高的专业素养。xx老师充满东北姑娘的大气与豪爽,曾xx老师则有闽南女孩的静和温和,性格不同的两位老师,给我们呈现的课堂风格也截然不同。 xx老师课的突出特点是粗放,知性与感性相结合。例如,关于《古诗十九首》的名称、作者、内容及评价,《庭中有奇树》为代表的古人之“思”等,这些知识性的内容,化内涵丰富,体现了知性的特点。而让学生在多次诵读后谈感受,特别是初读后用一个词说自己的感受,学生的感受主要是印象性的感觉;另外,三读三感,着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还有,用《庭中有奇树》等例子,给学生直观地解释古人表达情感时借物寄情、借物抒情的方法,避免了我们惯常把理性的概念术语直接灌输给学生的做法;启发学生思考、

2016

1 / 3


精品文档

联想,进行多种解读;让学生当堂写一首情诗,写之遗所思,着重于情感的表达;配乐诵读,用心选择了和诗歌情感相匹配的音乐:这些都体现了课堂的感性特点。

不足之处:有些放处没有收回,没有找回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例如:学生谈初读后的感受,“惋惜、悲、愁、忧、高洁、飘逸、思、深厚、想念、情深、怅、美、幽清、寂寞、凄凉”,这些或大同小异或迥乎不同的感受都正确吗?教师应该在下面的环节引导学生对它们加以甄别,哪些准确,哪些牵强,哪些站在叙事角度,哪些站在情感判断角度,哪些属于意境角度,哪些属于语言风格角度。另外,对诗歌主人公的性别、情感的解读,真的学生的各种解读都合适吗?如果将主人公解读为男性,全篇理解起较容易顺畅,但将男子解读为一个被人抛弃的失恋者,那么明显会不符合“同心而离居”的句意;如果将主人公解读为女子,那怎么理解“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它符合中国古代男人才外出他乡的一般情况吗?虽说对学作品的解读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什么解读都是从本生发出的,因此,一千个读者却只有一个哈姆雷特,解读的多角度起码应与本不冲突。因此课解读中,在感性的基础上还应加上理性。

xx老师课的突出特点是细致,带领学生细读本。但细致而不琐碎,能抓住诗眼“归”,一线串珠:从何处归,

2016

2 / 3


精品文档

归向何处,为何而归,归去如何。师生共同品读分析,有较好的课堂生态。课堂的亮点,一是导入中的对陶渊明又名“潜”的原因的分析,很自然地与其隐居相联系,很巧妙;二是拓展部分的陶诗中的“鸟”的意象的展示,既能让学生明白,同一意象在同一诗人的不同诗作中能表现诗人的不同情感,又通过这些意象句,让学生对陶渊明的一生有了轮廓式的认识,年青时有济天下的猛志,出仕时愧对自由之鸟、像羁鸟一般思恋旧林,归隐时如暮鸟趋林,归去后如孤鸟栖栖,对作者能产生较全面、立体的认识,可以避免将陶渊明只笼统地归为隐士的偏颇。

不足之处:课堂较沉闷,教师缺少与学生眼神上的交流。另外,有些意象(如“尘网”)的提法有待商榷。

2016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8248466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e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