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3-04-09 21:28: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欢迎阅读!
就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对策,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张越

来源:《企业导报》2013年第14

【摘 要】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具有较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所处现状,并就其就业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并结合我国农民工的实际和本文的研究对提高农民工就业率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

农民工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受到学术界、新闻传媒、党和政府的广泛关注。金融危机发生后,社会经济增长速度降低,导致社会的就业需求减少,农民工成为社会就业大军中薄弱的一环,受到危机的冲击也较为明显。在有关新生代农民工研究的问题中,其顺利实现就业无疑处在核心位置。因为就业乃民生之本,对于脱离农村,来到城市谋求发展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获得一个较为可靠的就业机会尤其重要。农民工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系统性的,除了我国城乡户籍限制以及产业结构不协调,还有就是用人单位不能很好的将这个群体纳入到应有的保障范围之内。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的更高要求,而其自身就业素质有限,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迅速发展,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对于积极推进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就业困境

第一,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不足。短工化一词,用来指近年来农民工群体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务工周期短、频繁换工的一种现象。根据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和工众网201228日联合发布的《农民工短工化就业趋势研究报告》显示,短工化已成为当前农民工就业一个相当普遍的趋势,66%的农民工更换过工作,25%的人在近7个月内更换了工作,50%的人在近1.8年内更换了工作;农民工平均每份工作的持续时间为2年,两份工作的时间间隔约为半年多。短工化意味着农民工的工作极不稳定、处于快速变动的状态,这对于个人、企业或者社会整体发展而言均会产生诸多不利的后果。新生代农民工过于频繁的工作变换无法促进其自身劳动技术的养成,职业技能的系统性沉淀受到干扰,进而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工化的就业状态下,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也缺乏延续性,发展机会空间锁闭,难以形成向上流动的稳定预期。他们是利用自己的黄金年龄段,在城市各个就业机会中来回变动,正在错失就业技能快速储备的宝贵时机。短工化延长了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的进程,增加了都市生活的成本,也对他们追寻的城市梦造成消极影响。第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权益保障缺失。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单位或雇主与新生代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情况不容乐观。签了书面合同并严格遵守仅有39.1%,而签了但经常违背,没签书面合同、只有口头约


定,没签书面合同、也无口头约定的占57.6%。用人单位没有严格遵守劳动法规定,导致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大打折扣。这种情况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非常不利,他们的法律维权意识得到提高,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有效文件,导致在遭受利益侵害时,不能做出应有的维权举动。劳动保护情况。在新生代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中,有32%不需要增加劳动保护措施。但是,在需要劳保措施的工作岗位上,相应措施准备完备的仅占35%,有一些劳保措施的占到53%,而完全不具备的比例为12%。新生代农民工在为城市的建设挥洒汗水的同时,却连最基本的劳动保护措施都享受不到,这对该群体的生命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国家经济的发展也不应以弱势群体的生命为代价,这有悖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参与社保情况。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的比例很低,从全国来看,用人单位或雇主为新生代农民工缴纳了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比例分别为7.6%21.8%12.9%4.1%,这与新生代农民工庞大的群体规模形成了鲜明反差。这个群体在缺少相应社会保障的条件下从事城市里较为艰苦的工作,从制度上更加剧了城乡之间的不平等,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安稳就业,成为他们向市民转化的一个障碍。综合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相关配套措施并没有跟上他们的需求,各项权益严重受损,这就使得这个群体心理产生巨大落差。面对城乡之间的不平等,新生代农民工难免产生怨恨、愤怒心理。但是长期不解决这一问题,又会滋生出更多地威胁社会稳定的因素。第三,进城安居乐业得不到保障。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关于未来的规划上,大约50%的新生代农民工想留在城市生活发展。但是要想在城市最终定居下来,面临诸多困难。住房难问题就直接影响这个群体在城市的定居情况。所谓定有所居,居者有其屋,在工作的城市能有属于自己的住所,才有希望实现稳定生活和就业,减少流动性。但是结合我国目前的住房制度,它是倾向于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城市土地制度造成商品房的高昂价格,远远超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承受能力范围。即使有关政策在提倡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其针对的还是城市低收入家庭,而将城市户籍以外的个人和困难家庭都排除在外。这其实是城市既得利益者在维护本范围内有限的资源,避免利益的外流。我们也注意到,城市职工就业一般有住房公积金的缴纳,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大多由于就业短工化、流动性强,用人单位不愿为其购买住房公积金。

二、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对策研究

第一,新生代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过程受阻,是多个因素促成的结果,但是根本原因还在自身素质的限制。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进行观念的转换、职业技能提升、以及综合素质的改善。在社会文化和就业技能方面,积极获取相关培训信息,争取培训机会,提高文化素质,提高技能水平;在职业发展规划方面,应学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将自己的职业发展纳入到规划当中;在自身权益维护方面,主动维护自身利益,学习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第二,优化产业机构,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就业个体,仍然离不开国家产业的整体发展情况,需要在合理的产业结构布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为自己的恰当位置和发展寻找契合点。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合理布局二、三产业,实现产业均衡发展。自从国家高层提出推进城镇化建设以来,各地的开展效果较明显。但是,而由于城区面积过大,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交通拥挤、水源紧缺、环境恶化、缺少就业机


会,社保分配问题等,是典型的大城市病。我国的城镇化需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因地制宜的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配合好我国的城镇化进程,需要政府高度关注农村劳动力问题,借助国家经济实力提升正能量,重新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办集约化大农业,实现中国农业的规模化和机械化,这样城市化就有利于农村大发展,也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反过来,农村的现代化的发展,会剩余更多的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会进一步促进中国工业的规模,促进城镇化进一步的提高。当然,整个推进过程不能过急过快,单凭投资等过度开发方式不能保持持久健康的发展。第三,逐步完善户籍制度改革。在我国实施多年的户籍制度,给城乡居民平等化对待、产业合理发展、社会和谐均带来了不良后果,需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但具体到我国庞大的农村人口及现阶段城市的承载力现实,这个改革又不能一蹴而就,而应该有序推进,逐步实现人口迁移。根据西方国家城市化发展进程来看,突然完全放开户籍制度的限制会导致城市人口过度猛增,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产生城市病恶果,影响社会稳定。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也会随户改的推进实现城乡分配的均等化。当然,从目前城乡差距来看,这个目标的实现不可能短时间实现,所以不能一刀切式的强制推行户改,应该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分多阶段进行,比如从人们最关心的切身利益来规划生育、教育、医疗、养老、土地等方面的管理措施。这些社保措施的实施,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发展密切相关,因为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涉及到诸多因素,只有这些都很好的配合起来,这个群体在城市的稳定就业也才有了稳固的保障。

[1]王泽强.金融危机下农民工就业困境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910 [2]彭文惠.返乡农民工就业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建议[J].改革.20102

[3]陈昌丽,刘陈姣.后金融危机时期农民工就业问题考量——以贵阳市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5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853327fc5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0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