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青少年的性别价值观教育

2022-05-02 11:27: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论青少年的性别价值观教育》,欢迎阅读!
价值观,青少年,性别,教育

浅论青少年的性别价值观教育

" 性别价值观 性别教育 性别偏差

性别是文化生活的核心。性别价值观从一系列社会结构和行为中得到体现和推动,而正确性别价值观的确立对于实现个人价值和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大众传媒三个方面展开讨论,探讨如何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性别价值观,并提出一系列建议。

性别是一个价值观问题。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Mead)指出,性别刻板形象是文化建构的,是任意决定的,也就是说,不是天生的本质的。由于存在着性别价值观的社会化,就使得男性与女性在参与家庭和社会生活、分配社会角色以及行为举止乃至穿着等方面都打上社会文化的烙印。早期的女性主义理论家波伏娃提出,“对这个世界的表征象世界本身一样是男人们的作品”,“长久以来是一个以男权意识为中心的社会意识形态。自古以来,妇女以及妇女的地位就受到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的否定。对妇女的歧视,已经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心理。在男权社会中,妇女被视为男性的附庸和工具,她们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没有自己的地位、尊严,更没有权利可言。儒学大师孔子也曾说过,“唯女人与小人难养也。这些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对女性的歧视也因此传袭了下来。但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女性开始拓展自己的领域,打破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并对社会文化进行了解构和再建。人类学家海伦·费希就认为女性将是21世纪的第一性,随着新女性时代的到来,一个全新的女性话语世界将重新构建这并非倡导女权主义,而是用新的纬度完善并创造两性平等的文化。男性的特点可能使得他们在工业社会稍胜一筹,但在知识时代背景下,男性优势就已不再明显。因此新时期我们就应该纠正性别价值观的偏差,避免不知不觉中把既有的价值观复制给下一代。

文化由结构和行为组成,通过证明某种价值观、期望、意义和行为模式的正当性,来反映并维护某种社会秩序。由于性别是文化生活的核心,因此某一特定社会的性别观念从一系列社会结构和行为中得到体现和推动。社会认可的意义也可以通过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等社会机构得到传播。这些机构具有宣传、反映、维护性别文化观念的作用。 一、学校教育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人们传授知识技能、价值标准、社会规范的专门机构。它通过各种组织活动来教育学生,使其确立健康、正确的性别价值观。但是两性的自我了解、自我实现与突破及性别平等意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还不完善。例如在课本及读物中,做家务的永远都是妈妈。学生在学校既要获取知识,又要让心灵健康成长。因为将来他们要担当社会家庭角色,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将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现在高校中所谓干得好不如嫁的好实际上就是一种传统性别价值观的体现,男主外,女主内,夫唱妻随。由此可见,造成性别偏见的力量是根深蒂固的。两性间不平等是由长期存在的性别价值观造成,而非是由某一性别压迫另一性别所导致。

对当今的在校学生,尤其是对女大学生进行性别教育实有必要,要有意识地教育学生从旧有女人观念中突围出来,认识到女性并非单一地为家庭存在而存在,为繁衍和延续人类而存,女性全面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家庭私人领域和社会公共领域两个方面。然而,改进和完善女性的性别价值观,并非朝夕间所能完成,而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这要求教育机构做:()性别教育课程应列于学校教育大纲之中,让学生有意识的探讨性别价值观问题,这将有助于他们个人潜能的发掘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以满足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对于正确性别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应成为学生的表率。()教科书和读物是学校传递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应坚决杜绝存在性别偏见的教材。 二、家庭教育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也是极为重要的社会元素。其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气氛尤为重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对子女的教育不应受到个人情感和偏见


的影响。由于每个家长的人生阅历和感情经历不同,对异性有不同的感受和认识。家长对某一异性有成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应该对整个异性形成偏见,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长要意识到你对孩子所说的话不能是发泄私愤,而是对孩子形成正确人生观的教育,所以家长在对孩子的性别价值观教育上不能随心所欲,不计后果,给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

性别偏差与角色定位有很大的关系。虽说男女有别,但性别角色要符合时代主流。现在只有一个孩子,其发展关系到家庭未来的发展,所以对女孩子来说,同样需要事业的成功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可见,社会对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父母也对女孩有了更多的期待。因此家庭教育要突出两性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健康成长。母亲的言行教育对于孩子性别价值观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女性,母亲更应自尊、自强、自立,为子女做出表率。女性自我教育与提高关系着国家将来人力资源的总体素质,影响着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不可忽视。 三、大众传媒的影响

大众传媒是以报刊、图书、电影、广播、电视等为工具并面向大众的信息沟通方式。大众传媒迅速地向人们提供社会事件和社会变革的信息,还向人们提供各种不同的角色模式、角色评价、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对个体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媒介对规范的描述常常内化为大众的一种社会期待,影响性别认识。由于社会文化存在性别不平等,处于交流认同的需要,媒体的宣传就会加深大众片面刻板的印象,进而影响社会行为。

电视的影响对青少年尤为巨大。据学者统计,美国人从3-16岁坐在电视机前的时间超过在学校的时间。美国学生在高中毕业前看电视的时间总计可达二万四千个小时,而上课的时间只有一万五千个小时。中国学生也是如此。而国内第一次对中国大陆媒介性别歧视现象进行了量化研究,1994年全国1197个电视广告样本进行内容分析,表现出性别歧视的广告占33.7%,而突出性别平等的广告仅占1.6%。电视广告赋予女性年轻漂亮、温柔顺从等特征,构成男权价值观期待下的女性刻板印象。这助长了男性优越感,对青少年性别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采访成功女性时,往往会有你丈夫对你满意吗?”如果在事业和家庭之间作个选择,你选择哪一个?”等问题。媒体暗示女人是家庭当然的劳动者,如果没有家庭成功,即使有成功的事业也是一个有缺陷的女人。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而女人恰恰伟大失去更多发展机会,增加了对男性的依附。性别角色的过早刻板化使有才华的女性我不能的阴影下放弃了自身潜能的挖掘,男女性别差异成为人们选择职业的明显分界线。由此可见,大众媒介起什么样的作用不在于传播形式本身,而在于传播的内容以及对观众引导是否得当。媒体应从性别平等角度报道妇女,使将来大众视野中的女性形象更完善,形象定位更向时代性、健康性发展。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探讨怎样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问题实为必要。其实,家庭、学校和媒体都只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代言人,社会文化才是最终的决定因素。然而,家庭、学校和媒体又可以反过来影响整个文化氛围。本文从以上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一系列建议。但要真正改变人们长期生活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下所沿袭下来的思维定式,打破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树立正确性别价值观绝非易事,这需要社会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2 Stromquist.1995.Romancing the state: Gender andpower in education.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

3】朱丽亚·T.伍德,2005,《性别化的人生--传播性别与文化》,暨南大学出版社。 4】十三院校编写,1995,《社会心理学(3),南开大学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8aa93d465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8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