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曹豳《春暮》诗解读

2023-11-06 04:58: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词赏析】曹豳《春暮》诗解读》,欢迎阅读!
赏析,诗词,解读,曹豳《

曹豳《春暮》诗解读



春暮

[宋]曹豳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茵冉冉遍天涯(1 林莺啼到无声处(2,青草池塘独听蛙(3

【注释】

1)绿茵:绿草如茵。茵:有的版本写作“阴”,但是和“冉冉遍天涯”相呼应的应该是“茵”(草地),而不是树阴。冉冉:慢慢地。天涯:天边。

2)无声处:指黄莺不再叫,表示春光已老。 3)池塘原作“池边”,据《宋诗纪事》改。独听蛙:只听见青蛙叫声。

【译文】

门外落花满地,已经无人过问, 田野草色青青,渐渐铺向天际。 林间黄莺婉转的啼声已经停息, 长满青草的池塘边只听到蛙声。

【赏析】

曹豳(11701249)是南宋后期的诗人,他应该和南宋著名词人刘克庄(11871269有较为密切的交往。曹豳著有《曹东圳集》,刘克庄为其作序,并高度评价了曹豳的诗歌,说:“诗,直公余事尔!他人为之有欲呕出心肝者,有断数髭而成五字者。公古风调鬯流丽,得元、白之意,律体精切帖妥,拍姚、贾之肩,非若小家数然。”并作诗云:“曹侯书满腹,非以剑防身。马上檄犹速,橐中诗不贫。虏情工变诈,时论主和亲。旗鼓何时建,方知国有人。”曹豳去世后,刘克庄为撰神道碑(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四)。这些都能看到两人的交情并非一般。曹豳的这首《春暮》诗收进刘克庄所编《千家诗》(即《后村千家诗》恐怕也有二人交情的因素。

这首诗应该是写于曹豳闲居乡里的时候,其内容就如诗题所说描写暮春景象,但是诗人借此寓含的是人事感伤。暮春是春天即将结束,夏天即将开始的特定时节,承前启后是这个时节的特点。诗人正是抓住暮春时节的这个特点来写的。

“门外无人问落花”中的“落花”是暮春时候的典型特征,许多人为为落花伤感,如孟浩然《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欧阳修《丰乐亭游春》“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辛弃疾《摸鱼儿》“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这些诗词也表现很多人对落花的关注和惋惜。但是现在,已经没有人再来关心过问落花了,因为夏天就要来临。“绿茵冉冉遍天涯”便是描写夏天即将来临的欣欣向荣的景象,绿草如茵,逐渐蔓延开去,一直伸到天涯。这景象又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当然和欧阳修《丰乐亭游春》“长郊草色绿无涯”更为相似。“茵”,有的版本作“阴”,其实是有问题的,“绿阴”指“树阴”,这不符合“冉冉遍天涯”的特点。白居易和欧阳修指的也都是“草”,而不可能是树阴逐渐蔓延开去的。落花无人过问,绿茵令人向往。弃旧而迎新,这便是诗人感伤暮春的另一情结,它比一般的惜春更增添了一番伦理的色彩。


前两句说的是植物在暮春时节的变化,这种变化诉诸视觉,那么“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便是诉诸听觉的动物声音的变化。“黄莺”同样是春天的宠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丘迟《与陈伯之书》)已奠定了黄莺成为春天主角的地位。之后无数诗人讴歌过它,如我们熟知的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讴歌黄莺就是讴歌春天。其实暮春时节黄莺并没有停止歌唱,“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曾几《三衢道中》)也是写这一时节的景象。但是作者把它忽略了,为的是诗人要找一个新兴季节的代表,于是蛙声便代替了黄莺。作为永嘉四灵之一的赵师秀有《约客》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曹豳生活的时代和永嘉四灵相同,这句诗应该和赵师秀的诗句有关联。但是在诗歌中的作用却是不同的,曹豳说的是这时候听不到黄莺声了,只听到蛙声。这是把黄莺声和蛙声进行了比较,当然以婉转动听的黄莺是当然赢家。蛙声,在辛弃疾《西江月》“听取蛙声一片”之前,是没有什么赞扬声的。这种比较自然也是一种失落。

诗人在这首诗中扣住“春暮”时节的特征,来抒发惜春的情绪。前两句写植物变化,后两句写动物变化,两两相对,写出从春天向夏天的过渡。和其他诗人的惜春诗不同的是,他用心在春夏之交的背景上,“落花、林莺”表示的是春天即将过去的景象,而“绿阴、蛙声”则是夏天即将到来的景象。通过物候的细微变化,来传递诗人敏锐的感受,这种方式类似于谢灵运在《登池上楼》诗中所写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如果说,这首诗通过春夏之交的景色变化来表示喜新弃旧之人情心态,从而透露出自己的无奈,这是讲得通的。这时候夏天的景色出现,人们不再为“落花”叹息,这时间,“蛙声”替代了婉转的黄莺。诗人无疑为春天已去而感到伤感。

春去夏至,这是自然现象,诗人对这个现象的感受和领悟是和他自己的仕途风波有关的。曹豳为官以直谏而著称。嘉熙初,召为左司谏。他与王万、郭磊卿、徐清叟俱负直声,时号“嘉熙四谏”。嘉熙三年(1239,知福州,以礼部侍郎召,为台臣所沮,淳祐元年(1241六月,诏授工部侍郎,但为御史郑寀劾罢,从此闲居乡里。他在《辞职至括苍岭》诗中,以韩愈贬官潮州自比,写道:“老去那能作谏臣,圣恩宽大许抽身。今朝岭上冲风雪,犹胜蓝关策马人。”其《凤凰山》诗云:“凤去寥寥今几年,至今人唤凤凰山。只愁有凤无人识,却指凡禽误世间”,其中也能读到他的牢骚,而运用比兴的手法来倾诉自己的满腹牢骚和一腔怨愤也是他常用的手法。这首《春暮》诗也是如此,有人认为“这首诗所蕴含的,是一种春天花事消歇后的感慨,在孤寂中,一种因时序更替引起的淡淡哀愁。这是此诗最值得一读的地方”,更有人认为,这首诗“道出的不仅仅是时序更替,而是人生的沉浮与生命的轮回。这种说法是有见地的。

(朱福生)

【作者小传】

曹豳11701249字西士,号东甽,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安吉州教授,调重庆府司法参军,改知建昌。绍定六年(1233,擢秘书丞 ,兼仓部郎官。端平元年(1234,除浙西提举常平,移浙东提点刑狱。嘉熙初,召为左司谏。与王万、郭磊卿、徐清叟俱负直声,时号“嘉熙四谏”。嘉熙三年(1239,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以礼部侍郎召,为台臣所沮,遂守宝章阁待制致仕。淳祐九年卒,年八十,卒谥文恭。刘克庄为撰神道碑(《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四)《宋史》附《曹叔远传》。著有《曹东甽集》,刘克庄为其作序,已佚。《全宋诗》录其诗8首,《全宋词》辑其词2首。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8d22e0290c69ec3d5bb757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