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教案

2023-03-13 15:09: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教案》,欢迎阅读!
奉先,咏怀,教案,五百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导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教学目标:

1、理清诗歌结构,感悟诗歌情感。 2、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3、感悟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内容 一、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工部员外郎, 世称杜工部。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 “三吏”“三别” 其诗显示了唐的历史,被称为“诗史”后人推崇他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悟作者情感。 1、社会背景:

在天宝十四载(755,唐玄宗后期穷奢极欲,怠于政事,宠爱杨贵妃,任用奸佞,导致政治一片黑暗。百姓的生活水深火热。

是年十月,唐玄宗携杨贵妃往骊山华清宫避寒,十一月,安禄山即举兵造反。杜甫途经骊山时,玄宗、贵妃正在大玩特玩,当时安史之乱的消息还没有传到长安,但是已经显示出动乱的端倪。 2、诗人个人实况:

天宝十四载 (755)十一月赴奉先县看望寄居在那里的 妻子,回到家中又看到自己小儿子饿死,百感交集的他写出了这篇划时代的杰作。 三、长安十年杜甫经历了什么?最令他伤心的又是什么? 生活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被同僚取笑 怀才不遇 四、既然怀才不遇为何不顺应潮流潇洒生活呢?

因为杜甫心系百姓,忠君爱国。为国为民早已成了他的“本性”,不肯向现实妥协,表现了杜甫博大的胸怀,坚定地志向,执着的本性。 五、除了这些矛盾,杜甫内心又经历了哪些矛盾? 1、追求潇洒生活与心系人民苦难的矛盾 2、早年的个人抱负与现实求仕艰难的矛盾

3、把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但又清醒的认识到皇帝昏庸荒淫

杜甫心系国家,胸怀百,虽然不得重用但仍然不肯攀附权贵怀着一颗倔强炽热的心,坚守自己的信念,不忘初心,当他内心矛盾冲突的时候,就放歌纵酒,借酒浇愁,虽然情绪不免低落,但始终没有放弃理想。 六、途中都遇到什么?

1、赶上严寒天气,倍受漂泊之苦。 2、上层统治者荒淫腐朽的生活。

3、国中无人,大臣贪图享乐,忘记职责。 4、统治者横征暴敛,人民生活困苦。 5、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七、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杜甫深切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他精炼老辣反映现实的笔力。唐王朝表面上歌舞升平,实际上却是暗流涌动危机四伏。 八、“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运用了什么典故,有没有什么用意? 运用了“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典故,暗示作者对时势的担忧。


九、除了国家局势对杜甫造成担忧外,还有没有别的遭遇? 中年丧子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百姓生活穷困潦倒,国家局势十分堪忧。 十、哪些人有可能会造成国家动荡呢?

失业徒和远戍卒。上层统治者腐败无能,且国中无人。 十一、赏析“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杜甫深切的忧虑。他没有沉浸于个人的痛苦之中而是由个人的不幸联想到全天下人的不幸,这一切都表明杜甫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忧国忧民的作家。 十二、沉郁顿挫和诗史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诗史是指杜甫的诗不仅具有史料的参考价值,而且杜诗也展现了更具体更广阔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十三、 总结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表现了忧国忧民、忠君、念家、怀才不遇等思想情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揭露了执政集团的荒淫腐败,是杜甫“史诗”中的绝唱,其深远的用意证明了杜甫无愧“诗圣”这一称号。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92a81db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9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