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文化鲁文化与齐鲁文化圈的关系

2022-12-25 02:10: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齐文化鲁文化与齐鲁文化圈的关系》,欢迎阅读!
齐鲁,文化圈,文化,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齐文化\鲁文化与齐鲁文化圈的关系

作者:王玲玲

来源:《新校园·理论(上旬刊)》2011年第04



从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文化除了与外在环境发生联系和作用以推进自身的演变之外,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也是促使文化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

齐文化和鲁文化是各具特色的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化,比如齐尚霸道,鲁行王道;齐尚变革,鲁重守成;齐重兼容,鲁尚一统;齐通权达变,鲁严守古义;齐重功利,鲁尚礼义。但二者之间又并非绝缘,有着一定的相通性:

第一,关于的思想。是齐鲁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在齐鲁文化圈形成之前,齐文化和鲁文化都曾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表达过。在《诗经·国风》的《齐风·卢令》中出现过字,虽然含义较模糊,但它所透露出的温和宽厚、纯真美好的内涵与齐国风俗中的好礼无争、与人和谐融洽的风尚是相同相息的。齐立国之初,姜太公就以因俗立国,即沿用旧的夷地风俗治理百姓,以顺乎民心作为立国基本方略,这一政策影响后来齐国历代统治者,形成齐国重视人民意愿的传统。齐桓公称霸时进一步发展之,以为民谋利为治国之道。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提倡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以富民、利民来爱民。总而观之,齐文化中的这种宽惠爱民,以民为本的的思想是扎根于切切实实的生产、治国的生活中,是立足于实践层面上。作为宗周之嫡传的邦国,鲁国则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周礼的中心和代表。鲁文化重道德,崇礼义,强调对百姓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它的仁学思想更多地体现为浓厚的理论色彩。

第二,从文化的历史渊源来看,齐文化和鲁文化都是东夷文化的嫡裔,作为中国东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东夷族是以齐、鲁两地为活动中心。齐鲁立国后也未割断与东夷文化的联系,太公封齐后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东夷文化的特点。鲁立国后,虽然变俗革礼,努力革除土著夷人的风俗,强制推行周礼,但齐之姜姓和周之姬姓本为一对世传婚姻的胞族,累世的联姻增加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和文化的交流。齐文化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东夷文化,而鲁文化也并非完全排斥东夷文化。正是它们之间存在的这些共性和联系成为了它们后来走向整合的基础。

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由齐、鲁文化共同形成了齐鲁文化圈,这一形成的过程是充满了交流、融合与碰撞的,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春秋末年,孔子思想的形成是齐鲁文化初步融合的结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春秋末期,孔子适齐,其主要原因在于齐文化对孔子的巨大吸引力。这一时期齐国经过管仲的辅佐开展一系列的改革,出现齐桓公称霸的赫赫业绩,此时齐鲁两国的格局由春秋前期的鲁强齐弱转入齐强鲁弱,两国实力的消长变化引起两国关系的重大变化,这深深震撼了怀抱济世之望并有政治家智慧和才略的孔子,他对齐文化和在齐文化土壤中培育起来的政治思想家如管仲、晏婴等人产生了向往羡慕之情。如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这一时期齐文化对鲁文化的影响和二者的初步融合最终体现为孔子思想的呈现。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表现为重人轻天、重民轻君的民本思想。而如前所述,这一思想是发轫于齐文化的。同时也应看到孔子的仁学思想是以为基点提出的,所谓周礼尽在鲁,鲁国作为当时周文化的代表,最为完整地保留了周礼,虽然春秋晚期礼崩乐坏,各诸侯力争霸业,但尊王攘夷是他们的共同号召,所以周礼依然能在鲁国得以继承和保全,所以孔子仁的思想体现在孝、悌、忠、信的道德礼教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等级秩序上。这使得孔子思想呈现出辨证的色彩:如在历史观上,他标榜信而好古,每每试图恢复周公之礼,同时也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做变通修改;在社会伦理观上,以仁释礼,主张将外在的规范化作内心的道德伦理意识。守旧又维新,复古又开明。这一思想的呈现生动地体现了齐文化与鲁文化初步融合的痕迹。

第二,战国时期,齐鲁文化圈初步形成。

春秋时期齐、鲁文化的融合尚处于初步阶段,二者的差异和界限依旧分明。到战国时期,一方面,儒学由孔子一人传教变为其弟子后学传儒,且人数成倍增加,使儒学传播迅速广泛,儒学越出国界走向诸侯各国,由一国之学变为天下之学。另一方面,齐国设立稷下学宫,吸引了各家数派的游学士者,成为人才聚集和百家争鸣的中心,齐鲁文化的全面融合正是通过稷下学宫与儒家教育集团两大文化传播中心的双向交流而完成的。而孟子和荀子正是这一融合的两个代表人物。作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孟子曾经两次游齐为稷下先生,他立足于孔子的学,提出仁政思想,大大发展了民本思想,主张保民而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另一方面,却又将劳力与劳心对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依然带有鲁文化中恪守的等级思想的烙印。荀子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与孟子重发展孔子的思想不同,他着力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强调礼的社会控制和规范作用,吸收了齐国法家思想改造孔孟思想中重的主张,把作为实现礼的保障,主张王道霸道杂而用之,将儒家的的思想与齐的法家思想结合立论。此外,思孟学派吸收了齐文化的天人思想,墨子吸收了齐文化的功利主义思想,而以《管子》为代表的齐文化中的黄老学派则兼容了儒墨中的仁义”“思想等等。这一时期齐、鲁文化从多方位加强拓宽了之间的融合,齐鲁文化圈初步形成。 第三,秦汉时期,齐鲁文化圈最终形成。

这一时期,齐、鲁文化的融合加快,并最终由董仲舒立足于传统儒家学术立场上,并吸收了黄老阴阳五行等属于齐文化系统的思想,建立了新儒学思想体系,这一学术思想以其趋时性、杂糅性反映了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全面融合,这一整合的结果即是齐鲁文化圈的形成,也使得齐鲁文化获得更加博大精深的内容和更为强大的辐射力。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96cb324b8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e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