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舆情成因、特征及引导策略

2023-02-06 00:25: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生网络舆情成因、特征及引导策略》,欢迎阅读!
舆情,成因,引导,特征,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学生网络舆情成因、特征及引导策略

作者:李翀

来源:《商情》2014年第31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生通过网络手段参与一些事件,容易引发网络舆情。通过分析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表现特征,进而提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为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特征 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一、 大学生网络舆情成因

大学生群体在利用网络发表意见中的角色不可忽视的。由于网络强大的互动性,往往能够吸引大学生网民对一些互相关心的话题的关注,利用BBS、微博、微信等平台积极参与议论,从而迅速形成网络舆情。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形成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是互联网的普及。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越来越广泛。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网络舆情载体在原有的BBS论坛、播客、博客、网站新闻跟帖等基础之上,现在又增加了微博客、QQ群、MSN群、微信等在高校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校网络舆情载体。网络信传播越来越方便,速度越来越快,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网络舆情对高校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第二是大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知识青年,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能够较快的掌握和利用BBS论坛、播客、博客、网站新闻跟帖、微博、QQ群、微信等网络舆论方法和手段。

第三是大学生思想比较激进,对一些新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参与积极性,能够对一些事件通过及时发表见解、表达观点,形成网络舆论影响事件。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 (一)直接性。

和传统媒体相比较,网络是开放的,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民们可以通过BBS论坛、播客、博客、网站新闻跟帖、QQ群、MSN群、微信等方式直接针对对某一事件发表自己的言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大学生利用网络传递信息的能力比对较强,并且参与激情较高。网络舆情的直接性使得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更加畅通,但同时也可能在较短时间形成形成蝴蝶效应,对事件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产生舆情危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内容多样性。

由于大学生处于学习时代,对新生事物的认识、接受相对较快。大学生往往能够较快的掌握和利用微博、QQ群、微信等网络舆论方法和手段,从而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评价。大学生通过手机互联网传播的内容丰富、包容万象,不但有积极健康的情绪表达,还常常有缺乏理性的消极、庸俗、灰色的言论。 (三)传播迅速性。

由于大学生群体处于思想和情感十分活跃的年龄阶段, 在网络舆论中和其他群体相比表现的更为活跃, 常常表现出相对开放的言论和张扬的个体意识。随着网络传播的高速发展3G甚至4G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利用互联网将视频或文字通过微博、QQ群、微信等方式,可以随时发表自己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传播,容易形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能够无限次及时快速传播,通过网络发表观点,大学生发表的意见、建议等信息就得到快速传播。和传统媒体的若干次传播的有限性相比较,网络舆情能够及时无限次的传播。

三、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一)充分利用网络舆情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行为。

随着当代社会高度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高校应该特别重视充分利用网络舆论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利用高校校园主流媒体、教学管理人员正面引导、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开放主流媒体网络资源等方法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使网络舆情产生正能量。如校园主流媒体可以建立新闻网、信息网,满足学生对信息的需求,、弘扬主旋律;免费开放校外一些主流网络媒体的资源, 让主流媒体增大在大学生中的网络覆盖面;高校可以通过建设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牢牢把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等。 (二)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力度。

高校要充分利用BBS论坛、播客、博客、网站新闻跟帖、QQ群、MSN群、微信等方式,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的一些言论,进行正面的引导,以平等的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法,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的力度,及时正确处理突发事件。立足于校园网络信息传播环境,充分发挥学校新闻媒体的影响力,通过学校媒体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为校园舆论发展提供参考系,营造正面的校园舆论环境,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减少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的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大学生网络舆论环境。 (三)完善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应急机制。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a70627cae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3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