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度《悲秋》赏析

2022-07-15 03:09: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黄公度《悲秋》赏析》,欢迎阅读!
公度,悲秋,赏析

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①别浦,通往大江的小河汊。

②楚人,指宋玉,他的《九辩》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等悲秋的辞句。

悲秋是唐宋诗词的一个重要题材,诗人们往往以之诉离情,写别恨,寄愁思,多作儿女悲其中不乏名篇佳什,但象这一首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的,却并不多见。

采用感情物化式的化虚为实的手法是这首诗的特色。所谓,是思想感情;所谓是景物形象。一是从情绪引起的反应来表现,如怅望感慨等,是伤时忧国的引起的反应。二是物化的手法,如以西风别浦寒声等来渲染气氛,映衬心境。三是将感情比作某一个具体的东西,如用山鸟井梧作为特殊的比喻,分别表现暂时偏安一隅以求歌舞升平和敏锐看出潜藏危机的隐忧两种人。所有这一切,诗人都是采用化景物为情思的手法来表现,这就避免了以虚为虚的弊病。

秋天,草木黄落,原野萧条。苍凉凄清的景象,最易触动离人游子的伤感,勾起羁旅行役的乡愁。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首开其端,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从各自的经历,以悲秋秋兴为题,抒发了思乡怀人的感慨。这首《悲秋》诗,并未凭秋色以诉离情,托秋意以写别恨,而是借秋景表达他的忧国之心,格调高致。

诗一开始,即紧扣题目,以西风点秋,以怅望点悲,展现出诗人在西风萧瑟中,独立书斋怅然想望的画面。首句在前着一字,交代了时间,又渲染了冷寂的气氛。次句在前着一字,标明了立足点,为所见愈远作了铺垫。李白《折荷有赠》诗: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情景与之略相似,但此处写得较为含蓄深沉。诗人没有明说怅望什么,而是留下悬念,径直引着读者把目光投向远处的别浦。

别浦是通大江的小河汊。南朝宋代谢庄《山夜忧》诗:凌别浦兮值泉跃,经乔林兮遇猿惊。唐人郑谷《登杭州城》诗中,也有潮来无别浦,木落见他山的佳句。遥看别浦,双双行舟扬帆而去,渐渐隐没;极目凝望,广漠而静谧的荒野伸向远方;荒野尽头,天似穹庐,边际四垂,寥廓苍茫。萧瑟落寞的景象,映衬出诗人抑郁孤寂的心境。

作者黄公度,宋高宗绍兴八年(1136)举进士第一,曾任秘书省正字,时秦桧当权,因贻书台谏官言时政,被加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当时的台谏官(御史的别称)已成为秦桧排斥异己的工具,只要有一言一字稍涉忌讳,无不争先揭发邀功。这首诗作年无考,从内容上看,作者关切时事,委婉曲折地表示出对秦桧推行投降政策的不满。雨意一联,借眼前实景写出了蕴结在心底的情思。雨意欲晴寒声初到,是自然气候的变化,又实中寓虚,隐喻政治气候的变化。诗人赋予山鸟”“井梧以人的性格,用带有喻意的艺术形象,抒情的笔调,告诉人们:山鸟只是为目前的晴天而高兴,井边的梧桐却敏感到季节的变易。作者当时正处在宋金对峙的时代,那些沉湎于偏安局面的权贵们,仅希求一时的和平与欢乐,惟有关心国家命运的有识之士,才能看到潜伏着危机的苗头。井梧翻叶动秋声,诗人运用井梧的物候特征,含蓄不露地暗示他不甘于沉默,不屈于威压的决心。

最后,作者一变前文的铺叙景物的格局,直抒胸臆,以丈夫感慨关时事的壮语作结,痛快淋漓地托出全篇的主旨,并且断然鄙弃楚人宋玉伤时悲秋、惆怅自怜的儿女之情。诗人的伟大抱负,对个人穷通不萦于怀的豪迈气度,跃然纸上,读了令人击节赞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作者词气恬静而轩爽,无一切淟涊龌龊之态,实属平允精当之论。

诗名《悲秋》,作者不写一个字,而是通过西风寒声井梧等事物的典型特征,刻画出秋的意境。全诗气韵生动,时人称其诗效杜甫古律格,句法逼真(见《宋诗钞·知稼翁集序》)。作者托景抒情,把复杂的思想感情,用简洁的形象表达出来,寓悲壮于闲谈之中,的确耐人咀嚼,引人涵咏寻味。


道间即事 黄公度

花枝已尽莺将老,桑叶渐稀蚕欲眠。 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 村垆沽酒谁能择,邮壁题诗尽偶然。 方寸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



这是一首记行述怀之作。诗人以鲜明的笔触,描述了恬淡闲适的行旅生活。诗的前四句准确地写出了诗人行旅生活的时令及行经的地区特色。

它写的是初夏江南农村的情景。花枝已尽表示繁花凋谢,春光消逝。莺将老说明作为报春鸟的莺、雏莺渐大,春天已经归去。桑叶渐稀说明桑已被采摘得差不多了,蚕已养大,准备做茧。梅雨"又是江南初夏特有的气候。麦秋天正是农历四月的麦收季节。

①上两联写景,突出了时令特征,还将养蚕、麦收等农事纳入诗中,丰富了季节感,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下两联叙事抒怀,极显自然、妥帖。

②诗的上两联运用了对偶句式,将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互相衬托,将江南农村初夏景色刻画得鲜明生动。

③此诗主要运用白描手法,不堆砌辞藻,写得简淡而不近俗,且有情味。

④从用词上看,无论写时令还是写地区性特点均能运用很有代表性的词语,使读者易通其.



黄公度(1109-1156 字师宪,莆田(今属福建)人,早年攻读于鳌山。绍兴八年(1138)进士第一,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后被秦桧诬陷,罢归。桧死复起,仕至尚书考功员外郎。其咏梅词有好几首,盖是欣羡梅傲雪凌霜之高洁品性故也。公度作品多运用朴词造感人之深境,可谓深得词浅意深之妙,艺术造诣很高。代表作有《菩萨蛮》[][])、《卜算子》(二)、《浣溪沙》、《一剪梅》、《千秋岁》、《眼儿媚》、《朝中措》(一)等。其中《菩萨蛮》(一)写离人愁思,愁绪促眉端,不随衣带宽人因愁而渐瘦,衣带渐宽,而眉头却依旧紧锁,不见有渐宽的迹象,写得妙趣横生。《卜算子》(二)中薄宦各东西,往事随风雨愁共落花多,人逐征鸿去都是词浅意哀的佳句。类似的佳句在各词作中还能找出不少,此足见公度素有潘江陆海之高才也。有《知稼翁集》,词集为《知稼翁词》。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a73fc1d650e52ea5518983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