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曾绘画、书法的精英文化与童心转换透视

2022-06-26 15:57: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范曾绘画、书法的精英文化与童心转换透视 》,欢迎阅读!
范曾,童心,书法,绘画,透视

范曾绘画、书法的精英文化与童心转换透

作者:杨青云,何文娜

来源:《美术界》 2011年第6



TEXT / 杨青云何文娜

艺术作品渗透挥洒出来的那种霸道之气、浩然之象。他的书法里有一种铁骨铮铮的感觉,让人读出每一个笔的节点那骨质里隐含的审美拓展,存在着造型文字因素的矛盾统一,这些相互冲突的因素浓缩了范曾的霸气之魂、浩翰之魄、艺术之灵,魂魂相依相扣,使得范曾的霸气加强了形而上视觉中对生活的切身感受,在形而下用他感觉的自由与随意,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组成了一个变化不定的绘画视觉。这种绘画的视觉更多缘于范曾的作品包罗了众多贤哲圣人如:《老子》《庄子》《孔子》《爱因斯坦》《王国维》《黄宾虹》《齐白石》《钟馗》,还有《杨振宁与陈省身》等等,他所画的题材全都是智者、哲人和大师。范曾的恩师是李苦禅,他的朋友是傅抱石,我们单是从这个层面上就不得不用仰视的目光来打量范曾。

作为一个文人世家之后代,加上父辈的正确教育和高起点指引,范曾很小就对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有着非同凡人的感受,对精英文化有一种本能的趋同,这使他在绘画与书法作品中传达了他对生活的深层感受,而不是表面上的视觉真实和直观的功利评价。范曾把他对绘画与生活的关系,在转化为绘画自身寻求纯粹性形象符号的同时,更多的是把绘画这种精英文化与他的白描结合一起。在这个过程里,他做什么、画什么构思都有一个对中国民族“精英文化”的选择标准。就如他为《鲁迅小说插图集》配的绘画一样。在中国,能白描而不打任何轮廓,并且主题风格多变,表现出中国绘画纪实性的感悟,范曾应该是独一无二的。范曾的白描绘画与鲁迅小说中的内容结合得天衣无缝,这种造诣缘于他外祖父与鲁迅的紧密关系,这种关系潜移默化地感染了他。按范曾的话说:“鲁迅先生对我的外祖父是满意的,有了这种内在的关系感情,我觉得我对鲁迅是了解的。至于从文学角度怎样体现到绘画上来,这是一个很难的难题。因为鲁迅先生的小说太了不起了。配他小说的插图,如果画得不好就显得多余,甚至会破坏他小说的整体性。可我当时想,我会把它做好的……”,就凭范曾的强大自信力,他在配这些画图时“我绝对可以这样讲,我是画得非常准确到位的。”范曾在他《生命的奇迹》一文中说,1977 年生病住院曾做过一次大手术。当时为了保持作鲁迅小说插图的自由,曾请求医务人员将输血的针管插在脚上,而他当时又严重贫血,这样以脚代腕插入针管的痛苦极大,但对鲁迅插图的痴迷与执著,他承受了此种痛苦,他请人在病床上置一小木板,每日伏案作画不缀,全以白描之笔画出了《鲁迅小说插图集》。他掌握白描线条的灵动功力,与他刻苦的努力和过人的天才之悟是分不开的。

范曾的绘画作品经常出现孩童的身影。画家把孩童画得像个小菩萨一样,天真烂漫,模样可人。范曾是把自己的童真融入到他的绘画里面。虽然现在的范曾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可是他对童真的表达流畅自如。曾有评论家说范曾绘画作品中那调皮可爱的小孩子几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艺术喻诣。他和两个关系同构:一个是小孩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另一个是与智者融为一体。因此在范曾的艺术世界里,他绘画的永恒主题是:童心——自然——智者。画家在《观世音菩萨造像》中的小孩子,两手合掌立于莲花宝座上,很虔诚的站在菩萨面前祈祷,表达对人间美好的向望。画家有意营造出这样一个童真的画面,他用抽象性的线条与色墨律动的抽象构图彰显了一个自由生发的虔诚之心。画家在这里突出“虔诚之心”是把绘画艺术隐藏在局部的渲染夸张中,保持水墨语言与写意精神的挖掘与扩展,以中国的墨韵理论为主体,构成了现在中国画审美特征的新型绘画表达。


又如画家在《君子》的画面中只是简单的画出:一只黑公鸡与一个小孩子在一座山坡上仰望的姿势。画面上无论是孩子的“仰望”,还是黑公鸡的“仰望”,都在不同程度上彰显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全神贯注。换一种说法就是画家把孩子神圣的“仰望”折射出童心超越视觉色彩的文化诉求。从画面的天真无邪出发,通过对固定形象意义的阐释异化,我们更加渴望美好未来。在这幅《君子》面前,我们的心灵已沉浸于清穆之中,在冥想与沉思中超越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望。

范曾多年来一直以智者、自然、童心为创作主体。他一颗老顽童的心一直和智者为伴,与自然为伍,使他痴痴追寻的精英文化始终按着灵——慧——智的三个元素相互渗透,又相得益彰。程大利在评点范曾时说:“欲探求中国书画的内蕴,剖其基因,必然要波及诸如先秦思想和儒、道、释源流的问题”。书画之技是小技,书画为道却是博大精深的学问。以技进道,彰显着一种文化品格,这就必须波及到学问入境与出境的问题,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正在这里。范曾是以深厚的国学功底和敏锐的艺术感觉,对中国传统艺术作了长期研究。他说:好学你就有“智”。在中国古文里,智慧的“智”与知识的“知”是一样的,同属于一个智,这一点人们很容易做到。说到“慧”,你有没有慧根,就是指你有没有感悟的能力,你的慧根深不深,这里面就有很大学问。最难得的就是“灵”,这个“灵”是可遇不可求的,你想它的时候可能就没有,你不想它来的时候,它却不经意中向你走来了。范曾阐述的“灵”、“慧”、“智”中,他说“智”和“慧”他是具备的,就是“灵”一般捉摸不透。这捉摸不透的艺术常常浸润在他的童心里,让他一往的审美经验有时失灵,或是让他有意熟悉的事物突然感到陌生起来。范曾说只有这时,我才把一颗童心的隐喻画得更神圣。一方面想把自然原型偏离出的抽象组合直探内心深处涌动的欲望。另一方面对历史、文化和艺术传统中一切视觉形象进行自由取舍。范曾一直认为中国画状物言情,必须依托于笔墨。笔墨之优劣则视画家书画功力的深浅有关。我们理解范曾“书画功力的深浅”,主要指他“深”的造诣,而这种“深”缘于他旗帜鲜明地主张古典精神的复归。范曾说古典精神的复归并不意味着复古,而是在一个新的基础上,从人类自身的历史资源寻找最优秀的东西。范曾明确主张要让中国画向前发展,并不只是借助外力,不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只需从民族自身的优秀文化中吸收那些最精华的东西。比如老子、庄子那种感悟的哲学体系等等。

范曾作为诗、书、画样样精通的艺术家,在从容面对日益扩展的视觉资源时,徜徉在历史与当代文化长河中品味到古典精神的文化底蕴,时时融入画家艺术语言的深阔空间,从而使他的创作热情和思考视觉建立在具有哲学理性处理的唯美表达上,呈现出大度从容,高远深邃的艺术造诣,并且在形式语言与人文内涵的互补探索中构成了范曾哲学深睿高华的感悟,史家博雅浩瀚的文思,诗家沉雄逸迈的篇章,皆为中国画源头之活水。加之画家对宇宙人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以诗人眼光观赏的一脉诗魂又时时潜藏在他的笔墨深处。画家的童心转换使他的绘画作品又总是透露出高洁的哲人情怀。那是学养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的产物,范曾集儒道思想于一身的“复归古典”美学观,就是画家向人类优秀的艺术与文明回归的最好表现。但同时范曾也强调无论是艺术层面,还是人类及地球命运的整体,这种复归不是简单的抱残守缺,而是从画家一颗童心中让孩童紧随着老子,老子紧贴着孩童,孩童憨厚纯朴,活泼可爱,老子面色和悦,须发飘逸,孩童与老子合二为一。这大概就是画家透露“范氏玄机”的东方哲学想。从这一角度说,你没有东方的文学修养,你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有特色的中国画家。范曾正是把他的东方文学修养巧妙地融入诗、书、画中,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以书入画,画以达情,才使他艺术突出了中国古典的特征。范曾以诗为魂,以书为骨,其笔意骨力与气韵墨趣的艺术表现形式,最完美地诠释了经典的东方哲学思想,渗透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精英文化,因而范氏画法的诗魂书骨让人走入大美不言的精神境界。

【杨青云,深圳财智领袖杂志社】

【何文娜,深圳文化报社】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a9ffcdfa8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1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