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角下青少年厌学问题成因及对策

2022-05-18 23:10: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心理学视角下青少年厌学问题成因及对策》,欢迎阅读!
厌学,成因,视角,心理学,对策

理学视角下青少年厌学问题成因及对策

摘要:目前,厌学问题一直是解决青少年问题的难题之一。大多数学生,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本文通过阅读相关文献,针对青少年厌学问题及危害,结合相关心理学知识分析了青少年厌学问题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减少青少年的厌学情绪。 关键词:青少年 厌学问题 理学

近些年来,由于各种原因,青少年的厌学现象越来越突出。据相关数据表明,2013-2014我国城乡仅初中在校生流失287万,小学生流失428万。使大量的学生流入社会,给社会治安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公布的数据,中国目前至少有约1000万闲散的未成年人漂流在社会。通过中国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对全国中小学生的调查分析,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仅有8.4%,中学生仅有10.7%,高中生仅有4.3%,学生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不是听课、作业、练习、考试,而是实验,电脑,读课外书。可见,青少年厌学已经是普遍现象。青少年厌学问题及其造成的危害及其严重,心理决定行为,因此,十分有必要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分析青少年的厌学问题并探索解决对策。 一、厌学的心理过程、特征及危害

(一)厌学形成的心理过程有四步:厌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根据塞里格曼(Seligman)的理论[1], 我们可以将学生厌学的产生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获得失败的体验。心理学家将无论如何努力都没有结果的状况称为 “不可控状况”。在此状态下, 人会体验到各种失败和挫折。第二、在失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认知定势。这时学生会感到自己的反应与结果没有关系, 产生“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结果或外部事件”的认知。一位学生经过努力, 仍得不到成功时, 在体验到失败的基础上, 就会形成一种“自己无法改变自己的学习状况”的认识。第三、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预期。如果学生的多次努力都无法达到自己的预期结果时, 就在自己的行动和学习的结果间建立了稳固的联系, 认为自己不仅目前无法成功, 即使将来也不会取得成功。这种预期使学生对学习生活感到无能为力,认为自己的一切努力都将是徒劳, 前景无望, 此便对学习放弃了努力, 产生了厌学倾向。第四、厌学倾向对行为的支配。当学生的厌学倾向开始持续地发挥作用时, 厌学心理就形成了。

(二)厌学有三点特征:第一、心智活动差,由于学生学习成绩差,基础知识薄弱,在学习中处于被动抵制状态。因对知识接受能力差,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做小动作,爱犯困。第二:厌学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兴趣,情感,动机,意志这四个方面都表现为被动消极。经常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第三、具有较强的破坏性和行为感染力,在班级里搞小集团,破坏班级的正常秩序[2] (三)厌学的危害有三点:第一、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因为厌学而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如:上网打游戏,早恋等,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第二、影响学校的生源质量和正常运行。学生因厌学而导致学习质量下降,学生是学校的一员,所以学生学习成绩影响学校的知名度。学生有可能因厌学而违反学校纪律,如迟到早退、考试作弊,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运行。第三、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厌学的学生甚至可能会辍学,是社会上充斥着没有文化的青少年,对社会的治安是一种很大的威胁。 二、厌学的影响因素

厌学主要形成的原因来自环境。首先从家庭环境看: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把孩子作为自己的全部希望和寄托,弄得孩子思想压力很大。有的家长和老师对学生教育、引导不力。别家长过分地溺爱孩子,对孩子不加管教,任其随心所欲,忽视了孩子的心灵成长。夫妻不和或离异家庭影响孩子的精力与学习。其次从学校环境看: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和办学效益,片面强调学习成绩,只要学习好就一好百好,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和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使学生思想压力很大。教学手段单调,教学方法呆板,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从文化环境看:不规范的文化、娱乐市场对青少年厌学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近几年,我国虽然加大了文化、娱乐市场的管理和整治力度,文化环境正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一些原本品学兼优的学生成了网吧的牺牲品,


此影响个别学生甚至还走上了违纪、违法的犯罪道路。

除此之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厌学形成的主要心理原因有四点: (一)消极的定势

定势是指个体心理上的一种准备状态和行为倾向,它受个体先前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需要和态度等因素的影响, 体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前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泽通过实验证实, 势不是某种局部的心理现象, 它不仅是完整的个体状态或个性模式, 而且是其主观需要和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定势构成个体心理活动的内部条件, 内在地决定着个体的活动倾向。对于厌学学生,他们先前的学习生活经验往往是失败的, 又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消极评价, 从而逐渐形成了刻板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态度。他们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 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济于事。他们往往固执己见, 不能吸收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并以消极的方式重复不变地对待学习问题。

(二)低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特征的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自我概念能够为个体提供自我认同感和连续感, 帮助个体调节和维持自己的行为, 对于个体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 厌学学生在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等各个维度上的自我概念均低于一般学生。厌学学生自我概念低,态度消极, 对自己没信心, 对学习无兴趣。与同伴相处时, 他们大多自卑多疑, 认为自己不受欢迎, 这使得他们与同伴的关系日渐疏远。 (三)低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 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之前, 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厌学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 他们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 倾向于制订较低水平的学习目标, 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与其他学生相比, 他们更多想到的是自己在学习活动中失败的情况, 遇到挫折时, 他们往往没有自信心, 不加努力便会放弃。

(四)低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 并在活动中获得满意结果的内在心理动力。成就动机高的个体为达到预期的目标, 在活动中能够全力投入并力求精益求精, 在逆境中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其成就动机较低, 他们往往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 学习时漫不经心, 遇到困难时自暴自弃。在他们心目中, 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对于成功的渴望,尤其是经历多次失败之后, 他们往往不再指望自己获得成功[3] 三、厌学的解决对策

(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厌学形成的关键不是挫折本身, 而是个体看待挫折的方式。因此, 其治疗的根本就是改变个体对挫折的错误的因果推断, 即提供帮助让其认识到先前的观念是错误的, 通过引导其对这些错误进行修正以建立新的认识, 即是认知疗法的基本思想。认知疗法可为以下三个步骤。

一是帮助学生学会反思。二是帮助学生学会收集相反的证据。要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就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地从自身、从周围他人以及事件本身寻找相反证据。三是帮助学生学会积极的归因。让学生将失败归为学习方法不当、不够努力等可控因素或题目太难等外部因素, 这样学生就不会过于自责、产生无望, 可以有效保护其自尊和自信; 让学生将成功归为自我的努力和能力,体会到成功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就会对未来的学习充满成功的期待, 从而产生自豪感、满足感。 (二)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行为强化。强化法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常用的方法, 通过强化手段可增进某些适应性行为, 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性行为。在学习中适当运用强化手段, 可以矫正学生的厌学行为, 使之逐步建立某种适应性行为模式。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 Bandura) 最早提出的。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 强化可以通过人的认知形成期待, 成为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期待又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两种。


四结语

解决青少年厌学的办法及措施青少年厌学问题比较复杂,要解决青少年厌学问题,必须全社会上下共同努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并付诸于实际的行动。1.强化家庭教育,发挥家长作用。2.发挥整体效能,优化育人环境。3.化学校德育,改革德育教学。 参考文献

[1]殷永松: 《试论学生习得性失助感及其防治》[J], 《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年第 8 , 9

[2]闫兵:《当代中学生厌学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D],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04 [3]王娟娟:《厌学的心理学分析及矫治》[J],《管理论坛》201454-57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b1ee115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a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