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贫困与乡村振兴协同理论

2023-01-27 20:21: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反贫困与乡村振兴协同理论》,欢迎阅读!
协同,振兴,乡村,贫困,理论

反贫困与乡村振兴协同理论

按照事物从低到高的发展规律来看,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农村将向更高级别方向发展,即实现乡村全面全方位振兴。但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建设需要顺期开局、精准脱贫任务需要如期完成、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即期协同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适期深化等交汇期,多种不确定因素相互影响,乡村全面全方位振兴依然面临多维贫困问题,乡差距依然存在。因此,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协同是当前学界和政界面临的共同课题。

1.反贫困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理论

协同理论是由德国著名科学家哈肯首先提出的。协同系统是指由多个子系统相互作用和自组织的方式形成的在空间、时间上的有序结构,并按照特定规律或条件演化的系统。在乡村振兴系统中,我们将处理产业、环境、基础设施、收入等多个复杂的小系统,且要求各个系统能够很好的协同发展。因此,借助协同理论探索构建一种用协同观点去处理乡村振兴复杂系统的方法,能够理顺反贫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从协同理论中可以发现:协同理论不但可以处理系统科学问题,而且可以用于解决社会系统中的问题,它不但可以将复杂系统中各混乱无序的组成部分(小系统)通过自组织实现协同和有机关联,又可以解决静态系统问题和动态系统的问题。而反贫困与乡村振兴协同问题的解决则属于该理论范畴。运用协同理论分析减贫子系统与乡村振兴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关系,可以将脱贫对象与产业、生态、乡风、治理和生活等方面进行有效衔接,使脱贫对象与乡村振兴各系统形成新的有序结构,使乡村振兴为防止脱贫对象返贫筑牢基础并取得新成效。

城乡统筹发展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而协同理论对城乡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支撑。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导致农村子系统和城市子系统在各种资源要素的流动上受到一定限制,而随着我国快速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求,城乡必将全面协同发展。首先,城乡系统包括城市和乡村两大系统,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将城乡两个系统形成一个新的协同发展的巨系统。其次,利用协同理论能够将城乡间人才、金、市场、技术等进行有机融合,使城乡间要素按照相关条件和规律自由流动和


组合,形成新的资源和要素融合优势,促进城乡经济、文化、治理等紧密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从而推进乡村振兴和全面小康社会建立。第三,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可知,协同理论对城乡协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来看,应用协同理论进行脱贫攻坚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贫困对象进行的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农产品加工、科技应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等行为对协同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城乡协同发展方面,乡村为城市提供丰富农业需求,城市将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资金、市场等资源。随着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国家战略提出后,国家将更加注重经济GDP和绿色GDP间的互补和平衡,通过乡村振兴改变乡村的环境。乡村自然环境、产业环境等将大幅提升,将为城市提供更多的绿色食品和生态旅游等多重服务,改善我国地下水资源质量,引导城市居民到乡村旅游,同时还可为我国贡献更多的绿色GDP并平衡城市GDP短板。过城乡各种资源的有序流动,城市资源可为乡村振兴所需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提供支撑,为城乡协同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奠定基础。

2.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协同共生理论 1.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协同共生关系

共生理论起源于生物学发展于生态学,发扬于社会学共生既是生物现象也是社会现象,它是由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等要素组成,三者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共生体的协同关系与动态演化规律。社会学角度来看,共生多指协作、共存、协同等。全面小康社会是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衔接的共生单元,脱贫攻坚成果是基础,乡村振兴是物质条件,国家出台的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是保证二者有效衔接的共生环境。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怎样衔接、采用何种模式衔接、二者以何种关系存在则构成二者的共生模式,是学界和政界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构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和共同演化关系,使二者有机协同衔接并达到最优状态,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从共生理论物质参量兼容角度来看,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间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联系和交换,且二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层面达成共生界面。脱贫攻坚成果已经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脱贫攻坚工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二者有效衔接提供了基础条件(如衔接标准和指标)。从二者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b80714c00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0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