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

2022-03-29 03:07: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欢迎阅读!
杜甫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

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占有重要地位。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了高度成熟的巅峰。唐朝国运几近三百年,流传下来的诗歌将近五百首,不同时代风格各异,独领风骚的代表诗人近百人。璀璨明星之中,杜甫诗歌达到了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的最高峰,他的三吏三别是现实主义诗歌之杰作,如同史诗般傲然屹立于中国诗坛。透过这些诗篇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苦难,也看到了诗人痛苦思索的历程和内心尖锐的矛盾。他那忧国忧民的思想和现实主义艺术风格成为后世竞相学习的典范。

关键词:杜甫 三吏 三别 思想性 艺术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他一生历经唐朝由盛至衰的蜕变,虽出生官宦之家,但到他这一代已完全无所倚仗。仕途受阻,求官未果,除短时间有过极低的职位外,一生基本上生活于社会底层。长年累月避乱求存、投亲靠友的生活经历,使他得以亲眼目睹国破家亡、民生疾苦、官吏凶残的悲惨现实。在三吏三别里,杜甫以他独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厚重的历史责任感,将他所处的时代生活状况真实而艺术地记录了下来。三吏三别如一幅幅悲壮的历史画卷,将一幕幕历史活剧呈现在我们面前,与丰富的历史典籍相互印证,长存于五千年中华文化史册之中。 一、三吏三别深刻的思想内容

杜甫真正无愧于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称号,是由于他往往能够从极平凡的题材联系到现实,揭示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吏三别正是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诗中描写了安史之乱时期朝廷征召军士、百姓骨肉分离的悲惨场面,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广泛的社会意义。

三吏三别成诗于唐肃宗二年(公元759年),时值安史之乱最残酷的时期,正逢官军大败于邺城,溃不成军,死亡遍地,到处抓丁。杜甫目睹官吏横暴民生疾苦、老百姓家破人亡的社会现实,忧心如焚。空前的浩劫,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形成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的高潮,写下了这些不朽的名篇。

三吏是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这三首诗中,作者从未直接议论和评价,而是通过事实的叙说和描绘来表达作者的倾向性,通过官吏的行动以及百姓对他们俯首帖耳的哀求表现他们的悲惨现状。三吏是从史事角度思考战争,这有别于三别从家庭角度对战争进行的思考。

三别即《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三首诗中,诗人更多突出了老少夫妻情、生命情、故居情,从人性的角度揭露了统治者对生命的摧残。 三吏三别均取材于现实,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有着深刻而广泛的社会意义。它描写了特定环境下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为、语言。人们听到的是哭声: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石壕吏》);看到的只有流血:积尸草本腥,流血川原丹(《垂老别》);遇到的只有死亡: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无家别》)。这就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诗人同情苦难的人民,大胆地揭露和控诉了社会政治的腐败、官吏的凶残、统治者的无耻,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怀如日月可鉴。 二、三吏三别艺术表现方法

1.选取材料的典型性。作者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三吏


均描述安史之乱时期朝廷征召军士、百姓骨肉离散的悲惨场面,在反映人民苦难时,他总选取那些悲剧色彩的弱势群体中的人物,因此使这些场面具有高度的艺术真实,并有着普遍的代表性。

2.客观叙事的主观性。作者善于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杜甫在诗中从未对所目睹的事实进行直接议论和评价,而是通过事实的叙说和描绘来表述作者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通过官吏的言行以及百姓对他们俯首帖耳的哀求表现他们的悲惨现状,这是杜甫叙事诗的显著特点,尤其以《石壕吏》最具代表性。杜甫亲身经历、目睹了事情的全过程,但他强咽下那难以控制的激情,只把那一幕幕撕裂人心的悲剧展现给读者看。从夜久雨声绝,如闻泣幽咽两句看,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一夜未曾合眼,陪着隔壁的媳妇默默地流泪。

3.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作者善于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表达主题。在三吏三别中为了把人物写得生动,杜甫大量运用人物对话和人物独白,并做到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4.语言的通俗形象性。作者善于运用通俗流畅的语言衬托形象。三吏之所以能够流传后世、名传千古,跟语言的通俗流畅分不开。诗中的许多句子明白如话,尤其是对话语言更像日常口语,情真意切,符合人物身份。另外,诗人还不时用进了一些俗语,增加了诗的真实性和亲切感。

5.心理刻画的细致性。作者善于进行逼真具体的细节描写。杜甫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亲身经历了社会变迁种种,对战乱频频之中黎民百姓的疾苦有着亲身的体验,他的作品常常通过逼真具体的细节描绘表现最富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这个特点在三吏三别中表现得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张传玺 简明中国古代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罗宗强 陈洪 中国古代文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d0b0c4406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f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