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

2022-03-29 03:07: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 》,欢迎阅读!
杜甫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

作者:喻文辉

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24



内容摘要:“三吏”“三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现实主义诗作的不朽典范,是真实反映唐王朝“安史之乱”时期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盛极一时的唐王朝不仅为社会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巨大生产力,而且孕育了一大批灿若北斗的杰出诗人,也创作了一大批可与日月齐辉的诗篇,其中尤以组诗“三吏”“三别”最为著名。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组诗“三吏”“三别”的现实主义表现与艺术特色。

关键词:杜甫 三吏 三别 表现手法

“三吏”“三别”的思想内容

组诗“三吏”“三别”包括《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六首诗歌,是杜甫现实诗歌的代表作。写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邺城战役之后,此战以唐军的溃败而告终。为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使人民蒙受了深重的苦难。诗人杜甫此时正从洛阳探亲归来,返回途中,亲眼见到了种种抓丁拉夫惨象,写成这组诗篇。

诗人在组诗中既揭露了兵役制度的黑暗腐朽,又不得不挥泪劝勉人民投入这场拯救民族的战斗中,心情是痛苦的,也是矛盾的。在组诗中,诗人在揭露兵役黑暗、同情人民的同时,也流露出一股浓浓的爱国情,诗中也反映出并歌颂了广大人民同仇敌忾,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新安吏》写的是未成年男子被征,揭露兵役的黑暗。诗中写道:“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反映“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达了诗人深切的同情。诗云:“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潼关吏》表现的主题则较为特别,意在警告潼关守将切勿轻易出关迎敌。诗云:“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请嘱守关将,慎勿学哥舒!”《新婚别》写一个“暮婚晨告别”的青壮年男子被抓去当兵,时间的特殊性带来了主题的深度。全诗以新娘子的口吻写成,它是诗人的呼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呼声,通过娘子的口发出的爱国号召。

组诗“三吏”“三别”的艺术特色

1、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在《无家别》里,写战乱后乡里的面目,写无家可归的士兵的心理:“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写士兵死于沟壑的母亲的回忆,都有极其深广的现实内容。

2、寓主观于客观。诗作将诗人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来。这是杜甫叙事诗的最大特点。在《石壕吏》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独与老翁别”。除却一句“吏呼一何怒”一句略微透露出诗人的爱憎之外,便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写。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评价融化在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去感染读者,如“有吏夜捉人”这一句,无疑是客观的叙述,但同时也是诗人的讽刺、斥责。不必明说黑暗残暴,而黑暗残暴之令人发指,已自在其中。

3、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诗作为了把人物写得生动,杜甫吸收了汉乐府的创作经验,常常运用对话或人物独白,并做到了人物的语言的个性化。在《新婚别》中写了一位新娘子的独白:“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新婚竟成生离死别,本是痛不欲生,但一想到自己还是刚过门的新娘子,所以态度不免矜持,语带羞涩,备极吞吐,


这是完全符合人物的特定身份和精神面貌的,所以我们读起来,总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

4、采用俗语。“三吏”“三别”中采用一些俗语,能增加诗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并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和语言的个性化。在《新婚别》中有这样一句诗“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就是其中生动的例子。颇似我们今天所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5、细节描写。诗中的细节描写能够显示事物本质和人物精神面貌。在《石壕吏》中用“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一细节暗示出老妇竟被拉走的惨剧。

组诗“三吏”“三别”的文学成就

1、它集中地体现了杜诗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光辉成就。杜甫有他独特的丰富的生活经验,他的诗多取材于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密切结合,为了真实地形象地反映现实生活,他还采用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三吏”“三别”正是真实地再现了唐王朝在“安史之乱”中的社会生活现实,感受此战乱对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政治统治的巨大破坏作用,预示了唐王朝的风光不再。

2、“三吏”“三别”组诗中所体现出来的诗人的爱国精神,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脊梁,这不仅在文学史上而且也在历史上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爱国诗人陆游就深受杜诗的影响,他从杜诗中领悟到“诗出于人”的道理,所谓“工夫在诗外”,从而纠正了他早年学诗“但欲工藻绘”的偏差,创作出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诗篇。民族英雄文天祥,也是一生酷爱杜诗的。我想这与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这就是“诗出于人”的道理吧。

3、“三吏”“三别”中生动而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在表现手法上为后人开启了不二法门。在《石壕吏》和《新婚别》中运用的对语和口语就大大提高了诗的表现力和俗语在诗中的地位,使诗歌更接近生活,更接近人民群众。像后来的诗人元稹和白居易等的诗作趋向通俗化,也是受杜诗的影响。

4、在提炼口语方面,杜甫还通过千锤百炼创造出字字敲得响,“字字不闲”的诗句,这对于后世提高诗歌的语言艺术也有所启发,它也最能体现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追求。在《石壕吏》中有这样的诗句,我认为它可以作为“三吏”“三别”中语言方面的精妙。“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简练的语言将一家人物关系和人物去向交待得历历分明,足见杜诗语言的简练。

此外,“三吏”“三别”中所表现的爱国情操,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鼓舞着世代英雄志士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喋血捐躯。如《新婚别》中新娘子的独白,表达的就是劳动人民一腔热情报效祖国的革命精神。总之,组诗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一直被后代诗人奉为创作的楷模,拥有别人无可企及的众多追随者。

从“三吏”“三别”来认识诗人,感悟杜诗

杜甫一生历经艰难困顿,这条浸透血泪和悲哀的道路,使诗人一步步地走向人民。杜甫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导,自小立下济世拯时,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理想,对黎民的苦难寄予深厚的同情。“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是他全部作品的基调。在组诗“三吏”“三别”中,始终贯穿了忠君爱国的主线,深刻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急剧变化,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面貌和他个人生活经历,以沉痛的笔调反映了安吏之乱时期人民所蒙受的兵役之苦,连妇孺都不得幸免,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故有“诗史”之称。


杜甫继承并发扬了前人诗歌的艺术成果,勤于探索,刻意求工,形成了“沉郁顿挫”的总体风格。诗人所处的时期,正是我国古代诗歌走向辉煌的大唐王朝,当时的唐朝诗歌无论是从外在的表现形式,题材内容,抒情基调还是风格特色诸方面,都是历代诗作所无法企及的,即便是今天,在某些方面也是无法与唐诗相媲美的。其中尤其是在风格方面,诗歌追求的是自然美和人工美的巧妙结合,唐朝以前和以后的诗歌都走向了极端,单纯追求人工美,大大损害了诗歌创作的自由主义原则,而杜诗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正是这种自然美和人工美的杰出代表。

红极一时的大唐王朝,不仅为我们炎黄子孙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武库,而且是它孕育了伟大的诗人。组诗“三吏”“三别”可以说把唐诗的现实主义风格推向了高峰,世人把杜甫推崇为现实主义创作的集大成者,这就是诗人杜甫的伟大。

我认为,诗人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深刻地揭示了唐王朝的社会本质,那就是统治者残酷地压榨劳动人民,掠夺人民的财富以养肥自己。(二)表现强烈的民族意识,对国家命运前途牵心的关怀,对社会山川炽热的情感。如“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笔触严谨。“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理想,也是他的创作实践。稳重、精工是其重要特色。他的诗歌的主体风格是沉郁顿挫,在我国诗歌史上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反观杜诗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沉郁顿挫的特色,不难看出,文学与人,文学同人生的密切关系,所谓“文如其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说的就是如此道理。

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路线的回归,映证了文学创作的基本路线,而杜甫的“三吏”“三别”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开辟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先河,它必将指向永远,指引人们不断去努力探索究竟什么是文学,什么是人生。“三吏”“三别”的创作在这个意义上讲可以称得上是“伟大”。

喻文辉,湖北武汉市黄陂区武湖中学教师。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0193feb16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5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