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

2023-01-25 08:51: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两栖动物,教学设计,人教,生殖,发育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一)课标要求

认识到不同动物发育的方式可能不同。有些动物的幼体与成体形态相似,些动物的幼体与成体形态差别很大。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生物的生殖与发育”中“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一节。本节内容设计为1课时,这是在前面学习了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的基础上,从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角度,归纳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理解环境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影响。基于学生对两栖动物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可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确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生物类群。 二、教学目标

1、描述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 2、掌握青蛙的变态发育过程。 3、增强爱护生物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两栖动物在生殖方式以及受精方式的特点; 2)掌握青蛙的变态发育过程。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生物学学科素养。 (二)教学难点:

描述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四、教学思路

教材中前一节课呈现了昆虫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概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混淆昆虫纲与两栖动物的发育方式,不利于学生理解变态发


育的核心概念。

因此,在此设计中,以“小蝌蚪问妈妈”为情境线索,利用小蝌蚪的3个问题展开学习内容,融入活动、问题、思维和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最后,会重新回到课前导入时“小蝌蚪问妈妈”的情境,让学生运用本节所学的知识续编故事,以“青蛙妈妈”的口吻回答小蝌蚪提出的3个问题,达到情景释疑的效果。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

两栖动物的生殖



教师活动

【视频导入】

教师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短片,唤起儿时的回忆,以小蝌蚪的口吻提问:

1.我们从哪里来的?2.为什么我们和你长得不一样?3.为什我身边的兄弟妹越少?

【联系先知,把握重点】

首先,教师展示宋代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首诗,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所有的青蛙都能鸣叫吗? 2)青蛙是如何鸣叫的? 3)为什么要鸣叫?

4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教师引导,师生总结】

待到学生反馈后,教师逐一通过视频的形式介绍青蛙生殖过程:鸣叫→抱对→体外受精→受精卵,并从生殖过程分析得出青蛙的生殖方式、受精方式。 【图片引导,师生归纳】

通过图片以及动态图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蛙的发育过程,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青蛙的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唤起学生的记忆,学生学习热情高涨,顺势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设计意图 普动画片,问,推进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的内容。

结合古诗、的形式,帮助手架,引导学关知识,认识的生物现象,程。



通过质疑唤起问题意识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兴趣又很自然地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习后认识到:青蛙的生殖方式以及受精方式。

学生学习后,能够归纳出青蛙的发育过程。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d2b9ad173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0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