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晏殊 破阵子

2022-07-11 05:03: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赏析 晏殊 破阵子》,欢迎阅读!
晏殊,阵子,赏析

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北宋前期著名词人。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加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他的词,承袭南唐风格,追宗“西昆体”,以情致胜。文词典丽,雍容华贵,妙语天成,韵味独特,又不失清新雅淡,含蓄委婉,温润圆融,意趣横生的艺术风格。有“导宋词之先路”,“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的美誉。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风格含蓄宛丽。其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破阵子》《鹊踏枝》等,其中《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他亦工诗善文,原有诗文二百四十卷,现存不多,大都以典雅华丽见长。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一一。有胡亦堂辑《晏元献遗文》一卷。 范仲淹、韩琦、欧阳修、张先等皆出其门下。他一生养尊处优,词作富贵闲雅,雍容大方,体现出浓厚的贵族色彩;笔调闲婉,又体现出珠圆玉润的俊美风格。是北宋词坛上婉约派重要词人。有《珠玉集》传世。

【赏析】这首词以美丽的春色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游春图,充满着青春的欢乐气息。词的上片写景,用笔轻淡。首句用燕子、梨花带出新社和清明这两个春光最美的时节。“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两句用对偶句描绘出人物所处的环境:园中的池塘边疏疏落落地点缀着几点绿苔,新绿的枝叶里,时而有黄鹂在婉转地鸣叫。“日长飞絮轻”写春之悠长,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在寂寥的长日里,只有柳絮在空中悄悄地飘飞。词的下片写人,笔调活泼。面对美丽的春光,少女耐不住长日的寂寞,走出小园,沿着小路采摘桑叶,恰好看见东邻的女伴带着天真无邪的笑容迎面走来。后三句写斗草游戏斗草赢了东邻女伴,使得这位少女心花怒放。她忽然想起怪不得昨夜做了一个好梦,原来是今天斗草要赢的预兆。想着想着,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这三句话,一方面写出少女的天真纯洁,另一方面又透出平日的寂寞孤独。这首词纯用白描,活泼朴实,展示了古代深闺少女的寂寞心境和纯洁美好的心灵。 赏析二: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春已中分,新燕将至,此时恰值社日也将到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春社来,秋社去。词人所说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那时每年有春秋两个社日,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极一时一地之盛。闺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连女红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唤妹,门外游玩。词篇开头一句,其精神全在于此。按民族“花历”,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节应三信有三芳开放;按春分节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兰花。梨花落后,清明在望。词人写时序风物,一丝不苟。当此季节,气息芳润,池畔苔生鲜翠,林丛鹂啭清音。春光已是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在言外。清明的花信三番又应在何处?那就是桐花、麦花与柳花。所以词人接着写的就是“日长飞絮轻”。古有诗云:“落尽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可以合看。文学评论家于此必曰:写景;状物!而不知时序推迁,触人思绪也。


当此良辰佳节之际,则有二少女,出现于词人笔下:在采桑的路上,她们正好遇着;一见面,西邻女就问东邻女:“你怎么今天这么高兴?夜里做了什么好梦了吧!快说来听听!”东邻笑道:“莫胡说!人家刚才和她们斗草来着,得了彩头呢!”“笑从双脸生”五字,再难另找一句更好的写少女笑吟吟的句子来替换。何谓双脸?盖脸本从眼际得义,而非后人混指“嘴巴”也。故此词,美在情景,其用笔明丽清婉,秀润无伦,而别无奇特可寻之迹;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尽出,天时人事,物态心情,全归于此。晏殊的这首《破阵子"春景》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触及到了其他词曲家很少触及的“少女题材”,完美地塑造了明快活泼、天真纯洁的青春美少女形象。笔者以为,抒写少女的“美”,主要是通过下片的两处“笑”来描画的,词人运用灵动细腻的笔触,真正把读者带到了“此中有人,呼之欲出”的艺术地。现结合词的下片加以赏析。 词的下片是写人――写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然而,最先出场的却不是人,而是少女那天真的“巧笑”。为什么呢?因为下面有“采桑径里逢迎”一句,说明少女身处“桑径”,诗人是远距离观察,难以相见,显然,这里的“巧笑”应是听觉所感,是“笑声”。这笑声与上片勾勒出的背景,在色调与气氛上非常和谐。这一“笑”,使画面顿时活跃起来,就像平静的湖面荡起了层层涟漪,这笑声划破幽静的春天的田野,使人感到一种生活的欢悦与温馨。人虽未到,声却先闻,这会使我们极易联想到《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精彩登场,二者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京剧中人物的出场,颇有人物躲在幕后先唱两句才与观众见面的味道。不过,这词里的少女并非故意躲在幕后,确实是隐在“采桑径”里,自然不会“露面”的。看来,词人之所以知道她们是“东邻女伴”,是从她们的笑声中听出来的。“采桑径”一句,不仅交待了“女伴”的身份――采桑女,而且还引出了下面的对话,这对话也是在“采桑径”里说的。“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两句对话写得轻灵又活泼,既有个性,又符合少女的心境和情态。它写出梦境美好,可以令人欢笑,而斗草获胜,则更加值得放声大笑(情不自禁的发自肺腑的)。这两句的确写出了少女们那种稚气而纯真的性情,写出了她们丰富的内心活动。对话过后,女才从“采桑径”里走出与词人、与观众会面――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呀。观众见到的是:“笑从双脸生。”这个“笑”字,才是笑容。因为这个“笑”是从“双脸”上看出来的。 由此看来,词中前面的“巧笑”与后面的“笑”字,含义有别,前者为“笑声”,是听觉所感;后者为“笑容”,是视听所感。惟其如此,才能避免重复之嫌,才能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人物的风姿。词中的两处“笑”,尽现青春少女之美,真是点睛之笔啊。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d91fd4525c52cc58ad6be1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