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斑斓的中国戏曲脸谱

2022-12-17 14:03: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色彩斑斓的中国戏曲脸谱》,欢迎阅读!
戏曲脸谱,色彩斑斓,中国

色彩斑斓的中国戏曲脸谱(附脸谱图)



温温馨提示:本组图片为脸谱夸张表情图,如果您需要哪个脸谱,可以鼠标右键单击脸谱图片选另存为下载到自己电脑上。














在传统的戏曲舞台上,我们常可看到一些角色脸上用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色彩勾绘一些象征性的脸谱图案,至今仍成为我国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既增强了戏剧人物感染力和戏剧艺术效果,且刻划人物的性格同时又丰富戏剧人物的内函,又凭添了难以言尽的舞台美,这就是享誉中外的戏曲脸谱。千姿百态的戏曲脸谱,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独具风格的造型艺术 脸谱作为一种戏剧的化妆方法,是在唐宋涂面化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宋涂面化妆又是从更早的面具艺术那里发展来的。面具的渊源可追溯到那遥远的远古图腾时代。因此,戏曲理论家翁偶虹先生曾说: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孳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脸谱孕育于上古时期的图腾,发源于春秋时代的傩祭。关于舞台脸谱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种是源于我国南北朝北齐,兴盛于唐代的歌舞戏,也叫大面或代面,是为了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舞,相传北齐兰陵王长恭,武功很高,非常勇猛,但他的相貌美似妇人,他自己觉得这样的外貌,不足以威敌,于是用木头刻了个假面,临阵之时戴上,果然威风凛凛,屡屡得胜,勇冠三军。北齐人为此编了个兰陵王戴面具击敌的歌舞节目《兰陵王入阵曲》《兰陵王破阵舞》伶人摹拟他戴上假面具衣紫、腰金、执鞭予以配合,这个载歌载舞的节目十分好看。这种形式被认为是大面的产生,此节目在唐代宫廷中也经常演出,业內有不少人认为是后世脸谱的起源。

戏曲演员在舞台上勾画脸谱是用来助增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点,相貌特征,身份地位,实现丰富的舞台色彩,美化舞台的效果,舞台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谐和统一。以后屡经舞台艺术的不断创新而成了艺术化的戏曲脸谱形式广为流传。汉代以后,随着故事性情节在歌舞节目中的增多,脸谱与戏曲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的关系逐渐明确,面具不仅装神扮鬼,刻画世俗人物的也逐渐增多了。陶宗仪(元末明初人,著有《南村辍耕录》)最早发现的丑角面部化妆即是粉面乌嘴,独具滑稽性。这种简单的丑角面部化妆,早在南唐(五代十国)已见端倪。据说,北宋皇帝赵佶(徽宗)见爨人来朝,衣装屣履巾裹,面傅粉墨,举动稽滑可笑,于是命优人仿效来演戏。后来面傅粉墨被广泛运用到丑角面部化妆中。丑角面部化妆产生的准确年代和剧目,虽无从确考。但就宋朝杂剧演出中,插科打诨、滑稽调弄为其特色,以面部为中心有一块白斑为显著特点的丑角面部化妆早于净角脸谱,则是确定无疑的。《宋史蔡攸传》便有涤抹青红、杂倡侏儒记载。

到了清末同治、光绪年间,随着京剧等民间戏剧的日趋繁荣,脸谱成为戏曲特有的化妆艺术。这脸谱虽然源于生活,一般用于净、丑两行所扮演的各种角色。上至帝王将相、文臣武将,下至贩夫樵子,男女老少,无不可用,三教九流,因人而异,随类赋彩。这脸谱是经过长期变形夸张的艺术再现,基于生活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da2ba5a35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8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