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郭沫若的七律《归国杂吟》

2022-08-10 13:13: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郭沫若的七律《归国杂吟》》,欢迎阅读!
郭沫若,七律,归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读郭沫若的七律《归国杂吟》

作者:陈静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年第06

在亡命日本的十年里,郭沫若在甲骨文字、殷周青铜器铭文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而卓越的成就,一跃为蜚声中外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的几年时间里,郭沫若专注于书斋生活,社会活动很少,他所踏足的学术领域,需要的是与世事尘嚣保持距离的心境。内心的平静、淡泊并不意味着郭沫若从现实生活中完全退隐,事实上他的意志并未消沉。在回国前夜,他预想到不久将投身于抗日洪流,遂于枕上吟成了下面这首七律: 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 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 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中国传统的士大夫骨子里是执着于现实的,郭沫若也是如此,他不会甘心于长期的书斋生活,即便没有七七事变,郭沫若的归国也是迟早之事。首联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旗帜鲜明地表示了自己的态度,投笔投笔从戎请缨比喻主动请求担当重任,别妇抛雏是指离别日本妻子安娜和五个子女。这两句是说,国家正处于危难之际,又到了我投笔从戎的时候了,这次我决心割断与妻儿藕断丝连之情,奔赴抗战前线,为国效力。又当二字表明作者曾有过投笔从戎的经历,1915年,青年郭沫若就曾立誓男儿投笔寻常事,归作沙场一片泥1926年,诗人参加了讨伐北洋军阀的北伐战争。此时此刻,祖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作为一个有着强烈民族情感的热血男儿,是时候放下笔杆,走出书斋,奔赴沙场,保家卫国了。此联读来不仅让人耸然动容,即将远离妻儿,投身抗战,生死未卜,前途难料,这一次的离别之后,相见不知在何时?一面是对祖国的赤子之心,一面是骨肉亲情难以割舍,面对二十年来患难与共的妻子和共同哺育成长的孩子,临别抉择带来的痛苦自是不难想象。但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在郭沫若心里,民族大义始终是占上风的。 南昌起义失败后,郭沫若受到蒋介石政府的通缉,流亡日本,十年来过着寄人篱下、背井离乡的日子,这就是颔联中去国十年余泪血之所指。登舟三宿见旌旗指的是从神户坐船去上海需要三昼夜,而诗人一朝回国,眼见到处飘扬抗日的旌旗,从余泪血见旌旗,情感从忧愤到昂扬,流转自然。诗人响应祖国的召唤,渴望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去的心情之迫切,可见一斑。颈联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中,诗人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抒发,爱国热忱喷薄而出。这是用血和泪赋成的诗,哭吐精诚不仅是为祖国人民的多灾多难痛心不已,同时与家人的生离死别也让诗人倍感痛楚。如若不是战争,诗人大可携眷属归国,但是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dd378ae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7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