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社团

2022-08-02 23:38: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现代社团》,欢迎阅读!
中国,社团,现代

中国现代文学十年所出现的重要社团及其影响

PART ONE文学社团 一, 文学研究会

19217月在北京成立,其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他们主张“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文学,创造新文学”信奉“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观念,主张文学为人生,从“为人生”出发,反对唯美派脱离人生的“以文学为纯艺术”的观点,写法上倾向于现实主义。

代表作品及刊物有:沈雁冰接编革新后的《小说月报》及《文学月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

影响:文学研究会在反对封建主义、反对鸳鸯蝴蝶派的游戏文学方面采取了一致的态度,不仅反对旧礼教,也反对旧文学,对《礼拜六》游戏杂志》一类刊物进行了有力斗争。进一步高举现实主义的旗帜,强调“新文学上的写实主义。文学研究会的发起者与参加者后来有许多成为对中国新文学运动有卓越贡献的人物,在介绍外国进步的现实主义文学面作出了很大努力。 二, 创造社

1923年在东京成立,其代表人物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张凤举、徐正祖、陶晶孙、何畏。前期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为艺术艺术重视美感,注重文学表现的时代使命,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后期主张进行文学革命运动, 代表作品及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洪水》等刊物和郭沫若的实际《女神》、郁达夫《沉沦》等。

影响:从人事角度重新发掘创造社历史,还原满是矛盾与歧异的原生态发展进程,实际上也是在寻求一种失落了的,不为既定文学秩序所拘囿,勇于反叛,敢于发言,在不停的论争与吵架中获取前进的人文精神。创造社与其他社团在创作、翻译、文艺批评问题上的争论客观上有利于不同风格流派文学的竞争和发展,为后期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 新月社

1923年在北京成立,代表人物有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饶孟侃、孙大雨。他们的思想多倾向于自由主义,主张新诗格律,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特点。 代表作品及刊物有:《新月》月刊、闻一多《死水》、徐志摩《诗镌》

影响: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促使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在新月诗社更注重诗歌的群体化,希望诗歌能接近每一位热爱生活的朋友,扩展了诗歌的接受面。 四, 语丝社

1924年在北京成立,代表人物有鲁迅、周作人、川岛、刘半农、台静农、章衣萍、林语堂、钱玄同、江绍原、孙伏园、冯文炳、俞平伯等。他们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 代表作品及刊物有:《语丝》周刊 影响:的“杂感”与“美文”,是精神自主的个人所呈现出的心灵世界的不同方面。“杂感”更多地关注社会,而“美文”则带着更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信息,但思想的自由和判断的独立则是共同的。对现代散文发展影响甚大。 五, 莽原社、未名社

与语丝社同时开展活动,代表人物有高长虹、尚钺、台静农、韦素国、曹靖华、韦丛芜等。多反映农村现实的“乡土小说”并译介许多俄国文学与十月革命后苏联作品。 代表作品及刊物:《莽原》《未名》等

影响:是敢于向黑暗社会挑战的生力军,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外国文学进一步地传入


中国,促进中外文学的交流,推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六, 湖畔诗社

1927年在浙江杭州成立,代表人物有冯雪峰、潘漠华、汪静之、应修人。他们以爱情为主题,表达了新一代青年人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幸福爱情的憧憬 代表作品及刊物有:《湖畔》

影响:代表了“五四”运动所唤起的一代新人的纯真于热情,引发了多人关于人性解放的大讨论。

七, 浅草社、沉钟社

浅草社于1922年在上海成立,代表人物有陈翔鹤、陈炜谟、冯至、林如稷等。 代表作品及刊物有:《盼春》《浅草》季刊 沉钟社于1925年在北京成立,浅草社的主要成员成立了沉钟社,沉钟社主张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 代表作品及刊物有:《沉钟》

影响:两个社团有重要联系是有同样人物创办的不同社团,被鲁迅先生誉之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社团。 八, 新潮社

1919年在北京成立,其代表人物有罗家伦、俞平伯、叶圣陶、冰心等,他们主张提倡新文化,鼓吹文学革命, 代表作品及刊物有:《新潮》 影响: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 九, 其他文学社团 1.南社

南社是一个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1909成立于苏州,其发起人是柳亚子、高旭和陈去病。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倡民族气节,反对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他使文学走出象牙塔与现实相结合,成为激励后人报国图强的强打精神力量。 2.栎社

多描写日剧时期的台湾历史文化背景。

PART TWO 戏剧社团 一, 春柳社

19072月,留日学生(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于东京演出《茶花女》第三幕。后又公演五幕剧《黑奴吁天录》

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自觉探讨与创造之始。 《演艺部专章》:本社以研究新派(演艺)为主。注重表演的“写实性”,翻译改编外国的剧作。 二,上海民众戏剧社

19213月,汪仲贤、陈大悲、沈雁冰、郑振铎、熊佛西。 “五四”后第一个新戏剧团体。《戏剧》月刊。由理论倡导转入建设与实践。 提倡“写实的社会剧”,提倡“民众的戏剧”,对文明新戏的继承和超越。 三,上海戏剧协社

1921年,应云卫、谷剑尘,后欧阳予倩、洪琛加入。 四,南国社

1927年冬成立于上海,领导人是田汉。代表作品有《湖上的悲剧》《江村小景》《苏州夜话》《颤栗》《古潭里的声音》《火之跳舞》《第五号病室》《南归》。南国社的成员,以后不少成为中国戏剧、电影、音乐、美术等方面的骨干人才。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e3752d549649b6648d747b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