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中常见意象详解

2022-11-07 02:15: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文中常见意象详解》,欢迎阅读!
意象,古诗,文中,详解,常见

古诗文中常见意象(补充)

浮云 “浮云”,在古代诗词中是一个运用较多的原型意象,其特定的文化内涵有三:一是遮蔽阻挡,如“浮云蔽日”;二是飘流无定,如“浮云游子”;三是变化无常,如“浮云苍狗” 先说“浮云蔽日” 由于“日”这个喻体的不同变化,“浮云”这个本体也就指代了不同的对象。当然,有时“日”在语言上并不显现,其意义是隐含着的。 1“日”是君主或贤臣,“浮云”是奸臣:“日”是公平正义,“浮云”是谗邪奸佞。 陆贾《新语》“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楚辞?九辩》“何泛滥之浮云兮,(音标,像犬狂奔)雍蔽此明月!„„愿皓日之显行兮,云濛濛而蔽之”“日月”“明月”“皓日” 在诗句里比喻君主或贤臣。

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便是用落日浮云来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透露朋友离京有着令人不愉快的原因。《古杨柳行》“谗邪害公正,浮云蔽白日。”这句诗里“白日”是“公正”,浮云则是“谗邪”了。 2、以“浮云”喻天下战乱的局面。 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句诗即 化用庄子语,“浮云”象征当时天下阴暗混乱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挥,则天下一统。如果说和平安定的时局是丽日中天,那么,战乱不断的环境当然是乱云飞渡了。 3“白日”是夫君,“浮云”则是诱惑夫君的另一个女子。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这里的“白日”是指远游未归的丈夫,遮挡“白日”的是思妇想像中的远方的另外一个女子。在我国古代,夫妇关系和君臣关系在观念上是一样的,所以这一文化内涵还是来自于“邪臣之蔽贤” 4“浮云”是遮蔽实质或事实的那种表象。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大家纷纷说:“赶快准备吧。”人来人往,像天上的浮云一样接连不断。)作者为什么要用浮云来比喻“人来人往,接连不断”呢?如果只取其“连续”之义,“浮云”并不十分恰当,或者说可以找到比浮云更恰当的词语。问题在于,“浮云”有遮蔽作用。刘兰芝答应成婚是假,准备自杀殉情才是真。而了解这真相的只有她自己,其他人都蒙在鼓里,所以才“络绎如浮云”般地忙着准备婚事。

再说“浮云游子” 这是比喻,浮云就是游子。

送别友人,抒发离情别绪。分飞千里的孤雁,形影相吊;又像是秋天里断根的蓬草,辞别故乡流落他方。李白常在送别诗中采用飞蓬的意象感叹友人的身世飘零。如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诗中想像这次分别后,友人就像是孤蓬一样,万里之外,飘飞无定。怀想之情,意在言外。

“寒砧” “砧”捣衣时用以垫在底下的大石板。“寒”修饰“砧”因为捣衣是在秋天做棉衣之前,天气已近寒冷。捣衣用“杵”“杵”是木制的棒槌。把浆洗过的用来做棉衣的布帛放在石砧上,用杵捣(打)平捣软,这样做出来的棉衣柔软舒适,是谓“捣衣”。所捣之衣多为征衣, 是要寄往远方亲人的。因为千家万户捣衣都是在同一个时节里,所以,在人口众多的居住区往往就会出现砧杵之声响彻一片的“交响乐”。如李白诗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那是一种很壮观的情景。这情景最能引起人们思人怀乡的情感。

1


所以,在古诗文中,经常把“寒砧”“杵声”“捣衣”“月色”等这样一些词语组合在一起,构成一种特定的语境,用以描写思妇和征夫相互思念或游子思乡等感情。 贺铸《捣练子·夜捣衣》“收锦字,下鸳机,净拂床砧夜捣衣。《捣练子·夜如年》“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前一首是思妇念征人不归,把捣衣用的石板擦拭干净,连夜给远征的丈夫捣衣。后一首是写思妇不是因为勤快才捣衣,而是因思念征人无法入睡,才捣衣度夜,以免得常常苦于这度夜如年。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前四句写景,但在景中又处处关情。“长安一片月”,整个长安城月色笼罩,光华朗朗。见月怀人,月圆人未圆,这是传统诗词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此时,思妇见月色怀征人,心中自会深隐离合之意。此句从视觉切入。“万户捣衣声”,砧声总是和月色相伴,见月已不堪,更何堪长安城中正响彻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捣衣为何?送给万里玉关外的征人。这砧声中又包含着多少思妇的相思之苦!此句是从听觉切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秋风乍起,天气渐冷,征人正缺棉衣御寒,怎不让人心怀挂念?月色、砧声、秋风,三种景物,三重情感,丝丝入扣,绵绵不尽。“总是”一词,涵概深广。这前四句诗浑然天成,难怪王夫之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杜甫《秋兴》(其一)“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红豆”

红豆,产于两广一带,又名相思子,形如豌豆,朱红色。古人常用来象征爱情或相思„„相思红豆是我国的独特的文化产品。相传,古时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于高山上的大树下祈望;因思念 边塞的爱人,哭于树下。泪水流干后,流出来的是粒粒鲜红的血滴。血滴化为红豆,红豆生根发芽,长成大树,结满了一树红豆,人们称之为相思豆。日复一日,春去秋来。大树的果实,伴着姑娘心中的思念,慢慢的变成了地球上最美的红色心型种子——相思豆。

红豆悠久丰厚的文化内涵,不仅来自这美丽动人的传说,更由于王维的《相思》诗而传遍古今,名扬四海。“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是唐代诗人王维根据当时社会的民族风情写就的脍炙人口的《相思》诗,它反映出那个历史时空的青年男女在确定终身大事时,以红豆饰品作为情物相赠情人的动人情景。从此,红豆成了纯洁爱情的象征。爱情无价,红豆无价。相思红豆的寓意,不仅包括男女之情,还包括亲情,友情,师生情,患难与共分离后的情,民族国家之情,人类相依相爱之情。此情博大,相思无限„ 周密《清平乐》“一树香桃飞茜雪,红豆相思渐结。《红楼梦·红豆曲》“滴不尽思相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红豆的文化意蕴简单而美丽,纯情而深邃。

丁香

丁香的的特点是暗香浮动,花色淡雅且以白和紫色为主,所以重要形容那些隐约难言的情感,似有似无又难以磨灭的记忆和紫色象征的神秘和高贵。

意象淡雅的哀怨忧愁,多形容少女相思时百无聊赖而产生的寂寞哀怨。以丁香喻愁,中国诗词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如李璟(南唐中主)《摊破浣溪沙》词中有句云:“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还有李商隐的诗词: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其中丁香结:本指丁香之花蕾,丛生如结。此处用以象征固结不解之愁绪。“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以初春枝头的豆蔻比喻十三四岁少女的美好姿态,即指自己中意但因故不能如愿的意中人,由豆蔻联想到自己的情人,但是因为天各一方,惹起绵绵无尽的相思.丁香,豆蔻也可指词人对自己居住的实景描绘,也可视作一种比兴,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eb4d95a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5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