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梳理

2024-01-14 23:34: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考文言文梳理》,欢迎阅读!
文言文,梳理,中考



初三中考文言文篇目作家作品梳理 答案

初三语文中考文言文作家作品及相关文学常识梳理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出自课文《 核舟记 ,作者是明朝 (时期)

魏学洢 ,这篇课文选自 清朝 (时期)的 张潮 编辑的《 虞初新志

2“苏子夜坐,有鼠方啮”出自课文《 黠鼠赋 ,作者是 北宋 (时期)

苏轼 他字 子瞻 东坡居士 与他的父亲 苏洵 弟弟 苏辙 合称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代的 韩愈 柳宗元 、宋代的

欧阳修 王安石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这篇课文选自 东坡全集

3“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出自课文《 周处 ,这篇课文选自《 世说新语》,这部著作是 南北朝 (时期)的文学 刘义庆 编撰的

4“金溪民方仲永”出自课文《伤仲永 ,作者是 北宋 (时期)的 王安石 他字 介甫 ,号 半山 ,是当时著名的 政治 家, 文学 家,这篇课文选自

临川先生文集

5“晏子将使楚”出自课文《 橘逾淮为枳 ,这篇课文选自《 晏子春秋 ,晏子,是

春秋时期 (时期) 国的 政治 家。

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自课文 陋室铭 作者是 唐朝 (时期) 刘禹锡 他是当时著名的 文学 家, 哲学 家,这篇课文选自《 全唐文

7“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出自课文 爱莲说 作者是 北宋 (时期) 敦颐 他是当时著名的 哲学 家,这篇课文选自 周元公集 陶渊明, 东晋 期)的著名诗人。“说”,是一种文体,可以 说明事物 也可以 发表议论或记叙事

8“舜发于畎亩之中”出自课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是 战国 (时期) ,他名 ,是当时著名的 政治 家、 思想 家,这篇课文选自《 孟子 这部书 家经典之一。

9“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出自课文《 小石潭记 ,这篇课文选自《 柳河东集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 朝的 柳宗元 他字 子厚 他曾经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了山水游记多篇,其中《小石潭记 钴鉧潭记 》等八篇,被公认为山水游记中的佳作,合称


永州八记

10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出自《 论语

2“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均出自《 孟子

11“邹忌脩八尺有余”出自课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篇课文选自 战国策 此书相传是 西汉 时期的 刘向 编订而成。

12“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出自课文《 王顾左右而言他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 战国 时期的思想家 孟子 他是 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这篇课文选自 孟子·梁惠王下

13“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出自课文 公输 作者是 战国 时期的思想家 ,他是 家学派的创始人。这篇课文选自《 墨子·公输

14“往矣!吾将曳尾于塗中”出自课文《 庄子钓于濮水 ,作者是 战国 时期的思想家 庄子 ,这篇课文选自《 庄子·秋水

15“十年春,齐师伐我”出自课文《 曹刿论战 ,这篇课文选自《 左传 ,此书相传是 春秋时期 时期的 左丘明 所作。

16“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出自课文 桃花源记 作者是 东晋 (时期) 陶渊明 ,这篇课文选自《 陶渊明集

17“永州之野产异蛇”出自课文《 捕蛇者说 ,作者是 唐朝 (时期)

柳宗元 ,这篇课文选自《 柳河东集 。说,是一种 文体 ,可以 发表议 可以 记事 议论 记事 都是为了 说明道理

18“庆历四年春,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出自课文 岳阳楼记 作者是 北宋 (时期) 范仲淹 ,他是当时著名的 政治 家、 文学 家,他字 希文 ,谥号 文正 。这篇课文选自《 范文正公集

19“环滁皆山也”出自课文 醉翁亭记 作者是 北宋 (朝代)文学 欧阳修 他字 永叔 ,号 醉翁 ,晚年号 六一居士 ,这篇课文选自《 欧阳文忠公文集

20“陈胜者,阳城人也”出自课文《 陈涉世家 ,作者是 西汉 (时期)

司马迁 这篇课文选自 史记·陈涉世家 这部书是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 史,记录了 黄帝到西汉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史事,全书 130 篇。“世家” 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 。鲁迅称这部书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出自课文《 登泰山记 ,作者是 清朝 (时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fa08ce76e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7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